10.4陳述性知識同化的基本條件:
①學生認知結構後必須具有同化新知識的相應知識基礎(能學)②學習材料必須具有邏輯意義,即反映人類的認識成果(該學)③學生必須具有獲得材料意義的學習動機(願學)
10.5辨別學習的有利條件:
①突出關鍵特征加強對比②發揮多種知覺係統的作用③及時反饋
10.6在學習策略教學中,要做到:
①教給學生大量可供選擇的學習方法②教給學生元認知方麵的知識③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監控行、遷移性和反饋行
10.7元認知對策略學習所起的作用:
①促進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認識過程、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
②促進學生對學習情境變化的敏感
③誘導學生考慮在特定的學習情境下,選擇最佳學習方法
④使得學生能夠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學習成績,並相應地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
10.8學習策略的分類:
①根據學校策略適用的範圍來分:一般性學習策略和特殊性學習策略
②根據信息加工的觀點來分:複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
10.9影響學習策略的學習條件
①內部條件:原有知識背景、元認知水平、動機、歸因模式、自我效能感②外部條件:訓練方法、外顯的操作步驟
10.10采用最合適學生的策略學習的原則:
①結合學科的教學進行策略訓練②練習的一致與變化
10.11根據PQ4R閱讀策略的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應采用如下步驟:
①預習②提問③閱讀④思考⑤複述⑥複習
10.12教師發展學生複述策略的方法:
①經常要求學生複述,培養複述習慣②要求學生掌握多種複述方法③對學生的複述要給予引導,不能把複述搞成簡單的死記硬背,而應通過複述更好地了解材料之間的意義、連結、關係或使之變得明顯,易於從記憶中恢複④對複述的要求應逐步提高,不能隻停留在原內容的重複水平上,應逐步過渡到有選擇性的重點複述⑤要引導學生根據教材或教師的要求對自己的複述過程進行清晰的認知和調控
10.13精加工的策略的培養與訓練:
①課堂教學速度要適當②課堂教學中隨時注意新舊知識的聯係③在知識的教學貫穿方法的教學④訓練學生選擇、運用和調整加工方法
10.14如何進行隻有針對性的複習:
①從舊知識中選恰當的新知識的自然生長點②采用類比教學方式,以學生熟悉的事例,深入淺出的比喻,把新知識與舊知識巧妙地聯係起來③設計“現行組織者”,引導學生把新知識與舊知識相聯係
10.15組織策略的培養與訓練:
①交割學生組織材料的步驟②培養學生的概括策略是提高組織水平的關鍵③讓學生多聯係組織並對組織的過程進行總結、評價和調整④因智力和動機水平而呈現出個人體差異⑤需要耗費心理能量
11.1動作技能的分類:
①從有沒有機械來劃分:一類是操作器械:寫字、繪畫、打字、彈琴;一類是不操作器械:唱歌、跳舞、打太極拳②從動作機能操作時調節方式的不同來劃分:一類是連續的:開汽車、滑冰、騎自行車;一類是不連續的:射箭、投籃
11.2動作技能形成的階段:
①認知階段:也稱為知覺學習,學習重點是觀察操作程序②聯係形成階段:重點是有意識地使操作程序支配動作反應③自動化階段:重點是操作程序自動支配動作反應,無需特殊的注意和糾正
11.3歸納大量的聯係曲線可以得出動作技能形成的一般趨勢:
①練習成績逐步提高②高原期現象③練習成績的起伏現象
11.4高原期產生的主要原因有:
①由於這時期成績提高需要改變舊的活動結果和活動方法,而代之以建立新的活動結構和方法在沒有完成這個該找以前,成績就會處於停頓狀態,當經過練習,完成了改造過程,成績又會提高,所以在高原期之後,曲線又繼續上升。
②由於學生練習的興趣降低,或者身體狀況欠佳如疲勞、疾病等,成績也會出現暫時停頓現象
11.5動作技能形成的有利條件:
①動作概念的掌握②示範③反饋④練習過程中要有間歇
11.6動作技能保持的特點:
①動作技能的保持比知識的保持牢固②越是複雜的動作技能,保持的時間越長③越是簡單的動作技能,保持的時間越短
11.7影響動作技能保持的因素:
①動作技能的學習是過度的學習②動作技能中的肌肉動作的參與,而肌肉動作之間的聯係保持得較牢靠③動作技能與言語知識的中樞定位不同
11.8學習遷移的種類(簡答)
①從學習遷移的效果劃分:正遷移、負遷移和零遷移②從學習遷移的順序劃分:順向遷移和逆向遷移③從學習遷移的水平劃分:垂直遷移和水平遷移④從學習遷移的內容劃分:特殊遷移和非特殊遷移⑤從學習遷移的距離劃分:遠遷移和近遷移
11.9傳統的學習遷移理論:
①形式訓練說②相同要素說③概括化理論④關係轉化說⑤學習定勢說⑥分析概括說
11.10傳統的遷移理論的特點:
①傳統遷移理論討論的遷移是兩種學習活動之間的遷移②遷移發生的條件之一是兩種學習活動有相同的要素③遷移發生的條件之二是學習者概括兩種學習的共性,如共同的原理(概括化理論)、共同關係(關係轉化說)、共同的學習方法(學習定勢說)、共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分析概括說)
11.11現代的學習遷移理論:
①認知結構遷移理論②認知策略遷移理論
11.12認知結構遷移理論對我們的啟示:
學生的認知結構是影響學習遷移的最重要因素。學生的認知結構中概括水平較高的觀念越多、越清晰、越穩定,越有利於新知識的學習。而學生的認知結構來自教材的知識結構,這就要求教材要以概括水平較高的基本概念、原理為核心,基本內容之間要形成清晰的有層次的練習,教材的呈現次序要遵循漸進分化和綜合貫通兩個原則。教師在教學中要將教材的設計思想充分展現給學生,既要注意將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的舊知識聯係,使學生能用已有的舊知識同化新知識;又要注意引導學生分辨新、舊知識之間的區別。將知識縱向聯係橫向貫通,塑造學生的良好認知結構。
11.13認知策略遷移理論對我們的啟示:
如何才能讓學生“學習遷移學習策略”呢?首先得讓學生使用的學習策略有明確的認知。其次學生要對認知策略的作用進行自我評價並形成習慣。
12.1品德與道德之間的關係:
①聯係:離開道德就談不上有個人的品德,個人品德的內容是道德的個體身上的具體表現。個人品德的發生、發展與道德一樣都受社會發展規律的製約②區別:道德的產生、發展和變化服從於整個社會發展的規律,它不以個人的存在、個人品德的好壞為轉移;而品德的發生、發展則有賴於某一個體的存在。道德是倫理學與社會學研究的對象,品德則是心理學與教育學研究的對象
12.2林崇德的品德係統結構中的三個子係統:
①品德的深層結構與表層結構的關係係統,即道德動機係統和道德行為方式係統
②品德的心理過程和行為活動的關係係統,即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誌和道德行為的品德心理特征係統
③品德的心理活動和外部活動的關係及其組織形式係統,即品德的定向、操作和反饋係統
12.3人在遇到道德情境時,從接受信息到產生道德行為的心理過程:
①對道德情境或事件的注意與知覺②移情③道德判斷④責任意識與明確態度⑤行為方式的抉擇⑥意動
12.4皮亞傑將兒童的品德發展劃分為了四個階段:
①自我中心階段(2-5歲),從兒童能夠接受外界的準則開始的②權威階段(6-8歲),這一階段的兒童絕對尊敬和順從外在的權威③可逆性階段(8-10歲),這階段的兒童已不把準則看成是不可改變的,而看成是同伴間共同約定的④公正階段(11-12歲),這階段的兒童的公正觀念是從可逆的道德認識脫胎而來的。
12.5柯爾伯格對兒童品德發展的觀點:
①兒童的品德發展水平與其思維發展水平直接相聯係,由於兒童思維發展存在著階段性,因而其品德發展也具有階段性
②提出品德發展具有固定順序的六個階段,並認為在所有文化條件下,兒童都是按同樣的順序通過相應的階段而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