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言(1 / 2)

(本章為序言,是作者五年前的寫作初衷,詳細描述了作者改寫曆史的原因,略長,感興趣的可以看看,不會失望的。不感興趣可以直接跳過到第二章,真正故事在那裏開始)

長夜漫漫,我在窗台循環聽著一首歌曲《英雄寞》,陷入了沉睡。

迷迷糊糊地,仿佛進入了一片光亮中,隻見一個背影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搖羽扇,風姿飄逸,正是諸葛孔明。

我有點恍惚地上前拜道:“拜見孔明先生。先生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實在是令人欽佩之至。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轉過身來回禮,“我雲遊至此,謬讚了。可惜我大業未成,深感慚愧。”

我有點憤憤不平地說道:“後世之人,隻知成敗論英雄,隻因先生北伐失敗,竟說先生不知兵,軍事無能,將魏延的子午穀之計擱置不用,導致北伐無功。”

諸葛亮聽完哈哈一笑,“不是我不懂兵略,是我肩負大漢重任,不敢輕易冒險。我也知兵法雲兵者詭道,須正奇相合。隻是兵法還說過,善於用兵的人,首先需要先立於不敗之地,再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常勝者總是在戰前經曆了周密的分析、比較,認為占據了更多有利的條件,戰則必勝,之後才交戰。而常敗者總是思慮不周,認為有機可趁就先交戰,在戰爭中企圖僥幸取勝。

我屢次穩紮穩打

,徐圖以隴右為根基再進中原,就是這個緣故。魏是大國,良將眾多,與高手過招,稍有不慎,滿盤皆輸。昔日我不納魏延子午穀之計,便是我通盤考慮後,覺得我軍可乘之機不足,貿然攻下關中長安而又難以堅守,實在是不智。

為將者,在乎的是城池奪取、戰鬥的勝負,而為帥者,更需長遠考慮。我軍如此,雖然難以速勝,卻也不至於速敗,隻需徐徐進取,等候時機。但可惜天不假時,如果再給我十年之期,我定能恢複中原!”

我聽完作了一揖,“先生之心有識者皆知。古之名將者,都有強大的後方支持,戰神白起背後是強大的秦國,兵仙韓信背後站著劉邦和蕭何。正是因為有了強大的後盾,這些名將才敢於屢出奇謀,因為他們知道,失敗的代價並不可怕。

但是先生呢主政時,蜀漢接連經曆荊州之失和夷陵慘敗,先主劉備的精兵猛將死傷殆盡。先生主政初期,甚至連南中的叛亂都無力鎮壓。這時的蜀漢不要說為北伐提供強大後盾,甚至已經有了亡國的危機。

先生這時再次臨危救難,身兼統帥、後勤、理政要職,等於一人同時承當了劉邦、韓信、蕭何的職責。可就是這樣一副爛攤子,不出數年,先生就將蜀軍訓練為天下精銳,數次北伐,在魏境來去自如。打的兵馬錢糧數倍於蜀的司馬懿畏蜀如虎,堅守不戰。雖然司馬

懿有養寇自重的嫌疑,但是如果司馬懿真有信心決出勝負,他絕不會一直堅守,自是認為沒有必勝的把握。

先生身擔國家重任,自然不會輕易冒險。因為沒有強大國力支持,那就是軍事賭博!所以先生穩紮穩打,不求速勝,但求立於不敗之地,再尋求天時機遇,趁勢進軍。隻可惜天不假年,最終敗給了命數。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先生在軍事武功上的成就造詣!

後世王朝追封先生為武興王,入武廟與韓信、孫武等兵聖並列,不少兵法名家也對先生推崇備至。隻是無知之人,每日搖舌評論,以為戰爭簡單如戲,隻曉成王敗寇,不解其中深意罷了。”

諸葛亮微微一笑,“身後虛名而已,何足道?我非好戰之人,之所以研習兵法,無非是希望恢複大漢江山,讓百姓重新過上安樂的日子罷了。”

我聽完,仍是氣憤填膺:“先生一心為國為民,後世還有些不知所謂者,說先生為報答一己之恩,窮兵黷武,是愚忠。曹魏晉朝乃是正統,先生以一人之力,妄圖逆轉曆史潮流,是不識天數!”

諸葛亮微微一愣,隨即搖著羽扇微笑著說:“哈哈,後人多不知我。的確,我是想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但是更重要的,是為了天下子民。如果大漢果真不可扶,於天下百姓再無益處,我諸葛亮也絕不是為了個人聲名,去盡愚忠而棄天下於不顧之人。“

我一聽來了興趣,”我知先生必有深意,還請先生賜教。“

諸葛亮微微點頭,娓娓道來:”其實我想恢複的,不僅僅是大漢的國號,還有百姓心中,那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我大漢立國四百多年,雖然到桓靈二帝,朝政腐敗,災難頻頻,引得天下大亂,但是大漢留下了一套成熟的治國體係和綱常倫理,隻需用人得當,君賢臣明,還是能夠重回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