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詩以明誌(2 / 2)

林景熙三人原本有著書生氣節,看著社稷將傾,不願投降元軍,故早早辭官歸裏。然而近期聽聞祖王爺帶領宋軍連戰連捷時,對趙宋又升起了希望。但既然已辭官,哪還有臉麵再自行出山,因而與友人寄情於山水,抒發心中鬱結。

“這……這……太突然了,容弟子思量一番。”

“你們應該聽說了,在祖王爺帶領下,前方已經打贏了數場大仗,現在正是我大宋用人之際,你們三人本就是宋臣,不想為元朝賣命,很有氣節,難道就想過這樣的隱居生活,不問世事,高高掛起嗎?”文天祥直截了當詰問道。

林景熙、鄭樸翁和謝翱被問得羞愧難當。德佑元年三月,元軍進入建康,臨安政權呈土崩瓦解之勢,他眼看國事已無可為,便棄官歸裏,隱居平陽縣城白石巷,整日與鄭樸翁及誌同道合的友人寄情山水,詩詞交流,與寺廟道觀主持尤為熟悉。但林景熙民族正氣依然存在,沒有隨著國家的淪亡而完全消失,他心裏一直存留著不甘,想要抗爭一番,更想著能世出一位大英雄力挽狂瀾,造太平盛世。

“祖王爺、文大人、陸大人,景熙雖然歸隱,但無時無刻都在關注著臨安,關注著我們的王師,夙夜不眠,何敢偶歇。景熙不才,唯詩以明誌。”說著掏出一張紙遞給文天祥。

“《枯樹》?”文天祥讀出聲來:

凋悴緣何事,青青憶舊叢。

有枝撐夜月,無葉起秋風。

暑路行人惜,寒巢宿鳥空。

倘留心不死,噓拂待春工。

文天祥、陸秀夫何等人也,一讀便明白了詩中深意。“有枝撐夜月,無葉起秋風”暗示為朝廷而努力的誌士尚在,隻是力量還不足,“倘留心不死,噓拂待春工”,指隻要人心不變,到適當的時候一定會達到複國目的。整詩就是號召大家團結起來等待時機,趕走元軍,實現複國目的,充滿了對大宋的忠貞不渝。

“詩以言誌,真難為你了。”文天祥道。

“大人,弟子長存報國之心,多方交友,皆與友稟明心跡,隻是謝翱近日專程過來找我,不敢貿然應允,還容我們商議。”隨後,林景熙三人轉頭商量。

“看來他們雖然心存不甘,但也似鬥誌不高了。”文天祥道,“否則哪有商量餘地。”

“也許有人身不由己,我們拭目以待吧。”陸秀夫道。

片刻之後,林景熙三人轉回。

“祖王爺,兩位大人,我們三人商議過了,我和樸翁甘願出來為我宋做事,隻是謝翱乃福建人,恐怕有負大人了。”林景熙道。

謝翱也是深深下拜,“祖王爺,兩位大人,承蒙看得起弟子,但弟子離家已十餘日,尚需回去稟明雙親,還望大人恕罪。”

“那好吧,人各有誌,不勉強。”文天祥道。

謝翱就是那個身不由己之人,他心裏有個秘密沒有給任何人講。他本是福建長溪人,參加進士科考,試進不中,落魄於漳州和泉州。此次他來找林景熙前,泉州實際上的軍政控製人,福建安撫沿海都指揮使兼提舉泉州市舶司、阿拉伯人蒲壽庚對包括其在內的讀書人進行告誡,不得進行與宋和元之戰的任何宣揚和串聯,不得參與宋和元兩者任一方的拉攏,否則以惑亂軍心民心者定罪,且將罪及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