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太昊伏羲陵(1 / 2)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各位嘉賓的光臨,今天我帶大家遊覽的是太昊伏羲陵。太昊陵坐落在淮陽縣城北,古蔡河畔,城湖之濱,是祭祀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大型陵廟,占地 875 畝,建築雄偉,殿宇巍峨,古柏參天,勁鬆疊翠,號稱天下第一陵,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淮陽老城通往北關途中路東環城湖裏,有個方形土崗,那便是伏羲當初畫八卦的地方,叫做八卦台。台中央有座八卦亭,亭頂天棚上畫有伏羲先天八卦圖。亭東有棵歪柏樹,便是傳說中的那棵神奇的八卦柏。八卦台南邊有一片較深的城湖水域、便是伏羲養白龜的地方,叫做白龜池。說來也巧,1984 年夏天的一個早晨,一少年在白龜池裏竟釣出一隻稀世白龜,重 2.3 市斤。周身潔白,玲瓏剔透。其蓋上花紋居然和傳說中講的完全相符,引起了不少學者的重視。但因管理條件簡陋,顏色已略有改變,淮陽縣已於 197年 8 月 1 日又由這一少年將其放歸蔡池。

伏羲氏生於成紀,他率領部落,由西向東,逐水草而牧,選擇了黃淮平原,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伏羲在人類社會從母係到父係,由野蠻向文明進化時期,以自己的聰明和智慧,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立下了偉大的功績。伏羲功蓋百王,德配天地。他的主要功德是結網需、興漁循,養牲畜、充庖廚,畫八卦、造書契,作甲曆、定四時,造琴瑟、歌扶徠,正姓氏、製嫁娶,建屋廬、始定居,嚐百藥、製九針、造幹戈、飾武功,以龍紀官、分理海內。他在以古陳為中心的黃準平原上,掀開了華夏文明的曆史序幕。後人因此稱他為\"人祖\"、\"斯文鼻祖”\"龍師”。”太昊”即是人民對伏羲的讚詞。意為伏羲功德無量,象日月那樣光明。

傳說伏羲氏在位 114 年,死後葬於陳。為紀念祖先功德,很早以前,人們就在宛丘築陵、建廟。據記載,伏羲陵基始建於春秋,漢代在陵前建祠,以後曆代帝王不斷擴建太昊陵、成為帝王朝祖祭拜的重要場所。曆史上由於黃河多次改道,明以前的建築除蘇氏中書《太昊伏羲氏之墓》的墓碑外。其他已被洪水吞沒殆盡。明英宗於正統十三年(公元 1448 年在一片廢墟上重建陵園,後又在清代多次修葺、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太昊陵園區。我們現在看到的陵園內建築多為明代建築、其建築結構與明代皇宮相仿。整個陵廟的布局分為內外二城、內城叫紫禁城,外城叫皇城。城垣高 3 米、上有城垛。陵園內殿宇疏金,樓閣掩翠,金碧輝煌,華彩璀璨。沿中軸線從南到北依次建有渡善橋、九龍照壁、午朝門、東天門、西天門、玉帶橋、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仰觀門、俯察門、鍾鼓二樓、東西廊房、統天殿、顯仁殿、太始門、寢殿、先天八卦台、伏羲陵大家聽到建築的命名後,就知道整個陵區都蘊含著伏羲先天八卦的基本原理。一字形照壁,象征混沌未開的無極。道儀門體現陰陽之道。先天門指太昊伏羲氏之先天八卦。太極門意為無極而生太極。太極門兩側三才門、五行門。三才門根據”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命名,五行門,含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太極調東西的椰觀門俯察門意味著太昊伏羲氏仰觀俯察而畫八卦。根據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又有兩儀門、四象門.

統天殿顯示”大哉乾元乃統天\"之意,表明太昊伏羲氏一統天下,至高無上之地位。顯仁殿源自《係辭傳》\"顯諸仁藏諸用\"。太始門,太始者,原始之萌也。統天殿俗稱大殿,是陵廟中軸線上最主要的建築。殿高 17 米,麵積 390 平方米。該殿單簷歇山式,麵闊 5 間,進深 3 間。脊上中間三節彩釉陶樓,樓下有一小龕,龕內方框雕楷書”太昊伏羲殿\"5 字,兩邊配以獸馱葫蘆,騎馬武士(二十八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