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萬事德為先1(1 / 3)

我們有力的道德就是通過奮鬥取得物質上的成功;這種道德既適用於國家,也適用於個人。——羅素

我並無過人的特長,隻是忠誠老實,不自欺欺人,想做一個“以身作則”來教育人的平常人。——吳玉章

同學們,職業是一個人最重要的社會存在方式,一個人常常是通過職業活動使自身的社會化得以完成,並承擔起了社會、家庭和個人的責任。但是,一個人如何看待職業,即他有著怎樣的職業觀,將深刻影響到他以何種方式從事職業活動。

有資料顯示:對1661人進行了有關“人們對職業的認識”調查,有564人認為職業不過是謀生的手段,占35;有912人認為職業是實現個人價值的手段,占56,6;而認為職業是獲得社會名聲的手段的僅有64人,占4;說不清的有71人,占44。

對“職業”的理解體現了一個人對職業工作或職業勞動所賦予的意義,因此,對職業做出不同的理解,自然地也會在實際的工作中有不同的投入。那些把職業當做實現人生價值之手段的人,會對工作非常盡心盡責,最終成為本職工作的行家裏手;而那些隻把職業當做養家糊口之手段的人,他與職業工作總是保持隔離,隻要有可能就逃避工作,若售糸不勞而獲,他們就趨之若鶩。這樣完全不同的職業態度,不僅對職業勞動的質和量產生實際的影響,也會對他們關於職業規則、精力投入等問題的認識產生作用。

這表明多數人不僅公開承認職業活動的個人價值,而且將實現個人價值落實到職業勞動上,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傾向,具有積極的道德意義。職業道德首先是社會分工的產物,主要體現的是社會目標,但若沒有個人的認同,並與自身的價值目標相結合,職業勞動者是難以做出創造性的貢獻的,職業發展乃至社會發展就成為一句空話。每一個職業勞動者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隻要他誠實勞動,辛勤工作,為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就應受到尊重,他就可以因他的平凡且不朽的職業勞動而自豪。

“藍領”坐標孔祥瑞

孔祥瑞,男,52歲,中共黨員,高級工人技師,現任天津港股份有限公司煤碼頭分公司操作一隊隊長兼黨支部書記。先後在天津港一公司、六公司固機隊做司機、任隊長。

孔祥瑞同誌是新時期知識型產業工人。先後9。

次被評為天津市“八五”、“九五”、“十五”立功先進個人;先後榮獲天津市勞動模範、天津市特等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在港口一線工作33年的實踐中,他把全部精力傾注在港口建設發展上,放棄了多次學習深造的機會,始終堅持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提高,潛心鑽研,積極進取,學習先進技術,勇於創新實踐,由一名技術工人成長為“藍領專家”。

勤奮學習成習慣

全世界的門機,沒有我不會開的。——孔祥瑞語

34年前,17歲的孔祥瑞來到天津港,投奔在技術能人、天津市勞動模範金責林的門下。如今,金師傅早已退休,每當金師傅談起孔祥瑞,就有說不完的話。“小孔這孩子,一見麵就覺得挺機靈的,人嘛,又長得帥,更讓人喜歡的就是他那好學的勁彡匕”。

當年的天津港條件比較差,孔祥瑞離家又遠,再加上師傅要求嚴,脾氣大,一開始他有些發怵,有時還會鬧點情緒。但是嚴格歸嚴格,金師傅還是給了他很多鼓勵。他總是對孔祥瑞說咱無論到哪裏都得有點本事,學點技術比什麼都強。藝不壓身,出了問題,自己會解決,就不用求人。”就這樣,孔祥瑞一顆不安定的心被師長的真情打動,開始認真地思考自己的前途。

孔祥瑞知道操作門機是當時碼頭上最複雜、最有技術含量的活,金師傅是當時萬裏挑一的好手,跟著師傅學,一定能把技術練好。於是,孔祥瑞暗下決心,要把門機琢磨個透。從男卩以後,金師傅發現這個徒弟的口袋裏總是裝著一個本子,每次他給大家講技術問題,這個徒弟都會記錄下來,然後回去溫習。久而久之,孔祥瑞養成了隨時向別人虛心請教的習慣。正是憑著這樣一股勤奮的鑽研勁,孔祥瑞的技術越來越嫻熟。

如今的孔祥瑞可以豪邁地說:“世界上的門機,沒有我不會開的!”

革新不止成追求

隻有白天功夫到,晚上才能睡好覺。——孔祥瑞語

其實,最令人們折服的並不僅僅是孔祥瑞的高超技術,而是他腦海中總能蹦出新點子以及他堅持技術革新的態度。用維修班班長王樹理的話說就是:“別看那些小創新簡單,但咱怎麼不走這腦子?人家孔隊長就不一樣,總有發明創造呢!”

有一個冬天的早晨,孔祥瑞依照每日的工作程序到生產線上巡查。剛回來就接到緊急電話,說取料機停止作業了。“怎麼搞的?!”還沒來得及喘口氣,他撂下電話就衝出了辦公室。情況十分緊迫,因為一停機就誤工,誤工就耽誤工期,後果嚴重。

原因很快查清楚了,是結冰後變粗的電纜過早將卷筒占滿,電纜擠出纜槽時被生生折斷!“又是老問題!趕緊焊接!”孔祥瑞問工友們這樣的事故發生了幾次。一聽到這已經是第三次發生了,孔祥瑞立刻急了:“同樣的問題出了三次,趕緊回去想辦法,下次絕不能再出了!”

第二天早上一上班,孔祥瑞就問:“想出來了嗎?”大家紅著雙眼沮喪地搖搖頭,孔祥瑞說:“我昨天也琢磨了一孔祥瑞和工友一起技術革新宿,走,咱再去看看。”再一次來到電纜的轉盤全線排查,孔祥瑞望著碩大的轉輪,順手拿著一根棍子在電纜上敲敲,突然間一個想法冒了出來能否在電纜轉入轉盤的切點處加上一個限位開關,當電纜槽被占滿時就觸發開關自動跳閘呢?孔祥瑞把想法一說出來,電工出身的同行們立馬有了感覺可行。說幹就幹,他馬上召集幾個人開始了試驗,經過反複測試,“小家夥”效果不錯。

事情並未到此結束。孔祥瑞認為,如果一下雪,電纜就會結冰,結冰的電纜卷入時遲早會占滿纜槽,即使安裝了報警跳閘裝置,就算能保證不撐斷電纜,也不能保證其繼續工作,誤工的可能依然存在。難道就不能防患於未然嗎?一個新課題的提出,讓孔祥瑞再次陷入飯吃不香、覺睡不著的狀態。後來,這項技術改造獲得了成功,申請了專利,並推廣至全港。

一次次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直至創造奇跡,孔祥瑞就是這樣追求革新不止、勇攀高峰。他用最簡單的一個理由解釋了自己的革新:隻有白天功夫到,晚上才能睡好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