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新農村與新農民(1 / 3)

我國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業、數量最多的農民和曆史最悠久的農村。當前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力度扶持“三農”的能力和條件。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重大戰略任務正當其時,具有深遠的意義。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

1怎麼理解“三農”問題?

“三農”即農業、農村、農民,這是一個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概念,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目前以“農業效益太低、農村發展太慢、農民收入太少”為特征的“三農”問題,關係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係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農業問題主要有:在糧食出現階段性、結構性過剩後,如何提高農產品質量與安全性、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力度、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促進農業生產率穩步增長、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開展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環境保護、優勢農產品區域合理布局、完善農業政策法規、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等。

農民問題是“三農”的核心,可以分為提高農民素質和增加農民收入兩個方麵。農民素質主要是指文化素質。目前我國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隻有7.3年,與城市相差3年,全國92%的文盲、半文盲在農村;全國近5億農村勞動力中,小學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占11.9%、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僅占0.6%;農村實用人才總量嚴重不足,全國隻有570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的1.16%,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隻有9.1%,接受過農業職業教育的隻占5%。

因此,要堅持“科教興農”、“教育為主”的原則,加大對農村科技教育的扶持力度,健全和完善教育體係,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增加農民收入一方麵是要減輕農民負擔,另一方麵是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縮小城鄉社會福利差距。

農村問題主要表現在:實現剩餘勞動力轉移、加快農村體製改革、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組織建設、農村環境改善、農村教育達標、農村科技普及、農村城鎮化、農村小康與現代化建設,都麵臨十分嚴峻的困難。

2我國農村改革發展處於什麼樣的曆史方位?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

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社會經曆了4次大的改革。第一次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初,國家實行土地改革,采取一係列方法與積極措施,幫助農民獲得土地。第二次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國家通過農業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和人民公社運動,實施土地公有製。第三次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初,這次改革從農村發軔,重構以農村土地製度改革為中心的經濟製度和利益格局。第四次農村社會改革,是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號召為標誌。新農村建設是在統籌城鄉發展的大背景下,在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階段提出的課題。

3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什麼?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了“二十字”方針,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對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提出了總體要求。

生產發展是中心,是實現其他要求的物質基礎;生活寬裕是基本尺度;鄉風文明和村容整潔體現了精神文明和人居環境的雙重要求;管理民主則是對農民政治權利的尊重。

這是一個涵蓋整個農村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的宏偉目標。

4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原則:

一是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

二是必須堅持農村基本經營製度,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農村體製機製。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製,是我國農村的基本經營製度,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完善。

三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要圍繞農民需求謀劃新農村建設,根據農民意願推進新農村建設。要在加強政府支持和社會扶助的同時,引導農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建設美好家園。要把農民願意不願意、高興不高興作為衡量新農村建設成效的重要標準,確保讓農民真正受益。

四是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因地製宜、分類指導,有步驟、有計劃、有重點地逐步推進。

五是必須堅持發揮各方麵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國的共同行動。要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領導和支持,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形成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合力,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實效,真正造福億萬農民。

5新農村建設麵對哪些困難和挑戰?

“失去土地,後輩靠啥生活呢?”

我國農村正在發生新的變革,我國農業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正麵臨新的局麵,推進我國農村改革發展,具備許多有利條件,也麵對不少困難和挑戰,特別是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深層次矛盾突出。農村經濟體製尚不完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低,農產品市場體係、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國家農業支持保護體係不健全,構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製機製要求緊迫;農業發展方式依然粗放,農業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落後,耕地大量減少,人口資源環境約束增強,氣候變化影響加劇,自然災害頻發,國際糧食供求矛盾突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求平衡壓力增大;農村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水平較低,區域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改變農村落後麵貌任務艱巨;農村社會利益格局深刻變化,一些地方農村基層組織軟弱渙散,加強農村民主法製建設、基層組織建設、社會管理任務繁重。總之,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

一號文件

“三農”問題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連續5年發布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這5個“一號文件”,在中國農村改革史上成為專有名詞——“5個一號文件”。時隔18年,從2004年開始,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回歸農業,至2010年,中央連續出台了7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

年份一號文件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幹政策的意見

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幹政策的意見

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幹意見

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幹意見

200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幹意見

200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幹意見

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幹意見

6新農村建設的標準有哪些?

①社會發展指標,包括國內生產總值(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資本產出率、開放度(進出口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財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