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確是宇宙裏的一顆塵埃,我們原來的歸宿其實在很久遠的,也可以說不遠吧,隻是多生多劫,經曆了太多的輪回轉世,早就忘了回家的路。相信大家談到中醫一點都不陌生,中醫給人看病的,就是看一個人的神。你如果連神都不會,先不要去學醫,,應該是先找到自己。你可能會問?我不是在這裏嗎?
我這裏說的不是你的肉身,而是你肉身後的那個神,她在維持著你的生命,。生命在呼吸之間,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意思是所有的事物都有陰陽兩個方麵,都是以陰為基礎而追求陽的。天地之間的任何一樣事物,都是由陰陽二氣而構成的,由此生生不息!陰陽之間雖有相生相克,萬物依然和諧有序,做到陰陽調和,才算把握了修行之道!
說遠了,宇宙和道家無極,和佛家的萬念俱滅,一無所得其實是一樣的說法,隻是名詞不同,,宇宙無窮無盡,浩瀚無邊,這個無邊其實還是跟無和有有關係。本來就什麼都沒有,!
在宇宙曾經的歲月裏,誕生過很多的故事,先來講講,一個充滿生命的地球是怎麼產生的呢!
大規模撞擊,在這些星係裏,宇宙當中自然少不了的是,隕石,在浩瀚無盡的虛空,不斷飄浮,經常性會和其飄流過來的小隕石相撞,有分散,也就有合成。在地球的形成過程中,和其他天體之間早就不知道發生了多少次碰撞合成,簡單來說,
地球的形成是從太陽星雲收縮開始的,那些原本就存在於星雲氣體中的星際塵埃物質(以冰質和岩質為主的,直徑在0.1毫米左右)充當了凝結核的角色,它會慢慢吸收周圍零散存在的粒子,隨著時間推移,質量逐步增加,此時將其稱為“星子”,之後吸積過程更為劇烈,星子間會碰撞融合,最後形成原行星,之後再進一步演變為行星,不斷的吸積,不斷的碰撞融合,地球就是這樣形成的。
地球的形成與太陽星雲的收縮密不可分,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指地球與太陽係的形成是一塊開始的,太陽星雲在引力作用下開始收縮,但是按照角動量守恒的要求,星雲尺寸變小的同時,則意味著轉速上升,因此原來占據空間龐大體積的星雲,最終成了一個旋轉著的扁平盤。
此時星際塵埃就出場了,這些塵埃大多是以冰質和岩質為主,它們實際上是多代恒星死亡後的產物(恒星的工作原理是核聚變,因此每一代恒星死亡時噴發的物質往往是重元素,而這些重元素是形成諸如地球等類地行星的關鍵),而星際塵埃在太陽係形成過程中會起到兩個重要的作用:第一個就是降溫,我們知道當星雲收縮時,由外向內的溫度是逐步增加的,而這些塵埃可以幫助星雲內部降溫,使其內部因熱運動而產生的壓力得以降低,這樣會對引力收縮起到一個助力作用。第二個就是這些星際塵埃可以充當凝結核,如同我們地球上雪花的形成,三大條件:水汽、低溫、凝結核,因此這些星際塵埃會不斷吸附周圍的零散粒子,慢慢成長,最後形成體積更大的星子,之後相互碰撞融合成為原行星以及行星。
因為星際塵埃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還要考慮到原始太陽係內的溫度,就好像鐵塊在高溫下會熔化一樣,那些接近太陽係中心的塵埃也會被高溫分解。它們會分裂成分子、原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內部的溫度分布會發生變化,原先能夠分解塵埃的地方,其溫度會緩緩下降,而原本塵埃中的金屬元素率先冷卻凝固下來,於是從太陽係中心向外,能夠凝固下來的物質按照距離順序,依次是金屬、矽酸鹽,岩石、冰等物質。
在回頭說
銀河係的起源:45.7億年前的銀河係邊緣,那個時候銀河係邊緣有一條巨大而稀薄的塵埃和氣體,科學家稱之為“太陽星雲”,然後飄蕩在這個邊緣區域,這一團太陽星雲內部物質組成了我們原始的生命那時候的我們還是一團團的分子雲,在這廣闊的空間之中,無意識的飄蕩,誰又能夠想到就是這團極為普通的原始星雲會孕育出一個偉大的星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