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探索新航路(1 / 2)

在正式移民之前,要進行海上新航路探索,畢竟五十萬越來人的安全抵達北美洲是最最重要的,而且隻能成功不能失敗。

隨著“越來海軍”駕駛四艘訓練船“越來1號”、“越來2號”、“寶舸1號”、“寶舸2號”完成海上遠程訓練,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海上新航路探索。

我決定親自參與海上新航路探索,因為海上新航路的探索路線是我製定的,對於處在南宋末期的人是沒有新航路與新大陸的概念的。距此時兩百多年後的1492年葡萄牙航海家哥倫布才在開辟新航路中,在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發現了新大陸。

1492年10月12日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是十五世紀西歐航海家開辟新航路中最重要的航海活動。哥倫布和水手們從西班牙巴羅斯港出航,橫渡大西洋,整整在海上航行了兩個月零九天,終於到達了中美洲巴哈馬群島的華特林島。哥倫布誤認為他西航所達之處為印度,故稱當地居民為“印第安人”,後來是意大利人阿美利哥·維斯普西在1499年-1501年考察南美洲海岸,斷定那不是亞洲而是“新大陸”。美洲也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此時是五月,是北太平洋風浪較小的時候,我們要趁著這個季節抓緊我們的新航路探索。

越來海軍軍帥常勝瓊率領一個越來海軍師,攜帶充足物資,和我一起帶領由“越來1號”、“越來2號” “寶舸1號”、“寶舸2號”組成的船隊從杭州港出發,開始了我們這次至關重要的新航路探索。

按照我計劃的路線,我們從杭州港出發,經過兩天航行會到達日本九州島,再經過十五天航行會到達中途島,然後再經過十五天航行就能到達北美洲西海岸的舊金山。選擇這個路線,一是海上距離最近,幾乎是直直的橫穿北太平洋。二是北太平洋,冬半年(10月~次年3月)比夏半年(4月~9月)的風浪要大得多。

中、高緯度(30~60度)的北太平洋的地理條件和其它自然因素都比較複雜,這裏存在著比低緯度要強大得多的冷流和暖流交接的過渡地帶。在這個過渡地帶內的水溫變化最劇烈,其相鄰兩邊水溫的差別也最顯著。在冷流和暖流上麵流過的空氣,必然會受到水溫對它的影響,例如:在冷流上麵流過的空氣會變冷;在暖流上麵流過的空氣會變暖。這樣,在冷暖流交接的過渡地帶,往往成為冷暖空氣的分界麵,稱為“鋒麵”。“鋒麵”附近往往容易形成風暴。因為中、高緯度的冷暖流過渡地帶,比低緯度的過渡地帶要強大,所以,中高緯度的北太平洋,狂風惡浪更頻繁。

在中、高緯度,這個過渡地帶的形成,從大氣環流來看,是由於從高緯度來的東北風和偏東風,以及從副熱帶北緣來的西南風和強西風,在這一地區彙合的結果。但這個“帶”是隨著季節的變化而逐漸移動的;夏季往北移,冬季向南移。冬半年,這個“帶”多半處在中、高緯度的北太平洋的冷暖流交接的過渡地帶上。這時冷暖流的水溫差,加劇了冷暖空氣之間的溫度差異,這就助長或加強了風暴的產生與發展。夏半年,這個“帶”向北移到更高的緯度去了。因此,中、高緯度的北太平洋的狂風惡浪,在冬半年比夏半年強烈而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