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茶葉的故鄉,也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的國家。相傳神農氏已發現茶葉有解毒作用。周武王時期已有栽培茶樹和把茶葉作為貢品的記載。

茶湯(通常簡稱為茶)是一種多功能的飲料。由於茶具有明顯的提神益思、潔齒、明目、促進消化、減肥健美等作用,飲茶已不再是一種單純的嗜好,而成為人類期望健康長壽的日常飲品。

大規模現代化的茶葉生產要以茶葉機械為後盾,而性能良好的成套茶葉機械,不僅可以解脫茶農的繁重勞動,使茶葉生產獲得發展,而且能滿足製茶工藝要求,確保茶葉品質的提高。因此,茶葉生產與茶葉機械有著互為因果、相互依托的關係。

一、茶葉生產機械化的意義

茶葉生產季節性強,抓住季節這一重要條件就能獲得優質高產的茶葉,取得比較好的經濟效益。目前我國製茶已全麵實現機械化,但茶園耕作管理、茶葉采摘、修剪機械尚未普及。因此,實現茶葉生產機械化,用新的科學技術種茶、製茶、管茶,可大幅度提高單位麵積產量,促進茶葉生產的發展。

二、我國茶葉機械化的發展現狀與特點

我國茶葉機械(通常簡稱“茶機”)行業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80年代行業規模初步形成。此後企業體製改革和名優茶生產的快速發展,改變了茶機行業的格局,促進了名優茶機械的快速發展,使整個行業顯現出新的形勢和特點。

1.以龍頭企業為主的茶葉機械行業格局基本形成

20世紀80年代,一個以生產大宗茶加工機械為主、初具規模的茶機生產行業初步形成。當時,全國有專業茶機製造廠60餘家,生產茶機品種達數十種,型號達百個以上,全國茶機保有量約40萬台,大宗茶的初、精製加工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同時,茶園拖拉機及其配套作業機械、采茶和茶樹修剪機械、袋泡茶包裝機械等也開始在茶葉生產和加工中獲得應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製改革逐步深入,經濟迅速發展,名優茶產量快速增加,促使已有的茶葉機械行業迅速重組與改製。一些較大規模的國營或集體所有製茶機生產廠迅速解體、改製和重組,各種資本開始進入茶機行業,股份製和私營茶機生產廠大量湧現,茶機生產企業數量顯著增加,較好地適應和促進了名優茶及其加工機械的發展。截至2006年,茶葉機械行業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其中茶機生產、銷售、貿易以浙江省為主。

全國茶葉機械產量、產值及主產區域分布情況根據浙江省調研數據對全國茶機廠家數量進行推算,目前全國茶葉機械廠家大約在500家左右。若把常規茶葉加工機械、新開發的微波等新型機械和烏龍茶、緊壓茶、袋泡茶及茶葉包裝機械等均估算在內,當前全國茶機年生產能力已達到10萬台以上,年總產值達8億~10億元,全國茶葉加工機械保有量約達100萬台,茶葉機械總共有近百個品種,約300個型號,基本覆蓋了各類茶葉產品加工,初步滿足了茶產業發展需求。除大宗茶已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加工外,名優茶機械化加工水平也已達到80%以上,可以說,我國以龍頭企業為主的茶機行業格局基本形成。

與此同時,我國的茶機製造業正不斷向福建、江蘇、四川等茶葉主產省輻射,如烏龍茶加工機械目前就主要集中在福建省生產、微波茶葉殺青幹燥機械主要集中在江蘇省生產,四川等省茶機開發速度也已明顯加快。

2.產品基本配套齊全,能滿足茶葉生產發展需求

茶葉機械可分為茶園管理機械、茶葉加工機械和茶葉包裝機械,而茶葉加工機械又可分為茶葉初製機械、精製機械、再加工機械和深加工機械。

如前所述,20世紀80年代我國已完成大宗茶初、精製機械的研製開發,大宗茶加工也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此類機械近年來僅是作了部分性能改進和補缺配套機種的研製。

根據權啟愛調研報告,我國茶葉機械最近發展最快的是名優茶加工機械。名優茶加工工藝複雜且精細,對加工機械性能要求苛刻,故名優茶加工機械的開發相對來說困難也較大。然而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扁形、條形(毛峰)、卷曲形、針形、球形等形狀的名優綠茶初製加工機械以及烏龍茶、花茶和緊壓茶等特種茶加工機械,已基本上研製成功並在生產中應用。這些機械有些屬於通用機械,可用於多種名優茶的加工,有些則是專用機械,隻能用於某一類名優茶的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