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出蜀路途中一路遊玩,在開元十三年(725)春天出了三峽,途中寫下了《宿巫山下》。
昨夜巫山下,猿聲夢裏長。
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風吹去,南行拂楚王。
高丘懷宋玉,訪古一沾裳。
巫山是個極具文化意蘊和無限想象力的詞彙。在一萬個人的心中,可能有一萬個不同的巫山意象,當然,可能還需要加入另一個詞彙,合稱“巫山神女”或“巫山雲雨”。巫山在四川、湖北兩省交界處,北與大巴山相連,形如“巫”字,故名巫山。長江穿流於其中,便形成了著名的長江三峽。
戰國時期宋玉《高唐賦》序曰,“昔者先王嚐遊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之立廟,號曰朝雲。”從此誕生了兩個成語,朝朝暮暮,朝雲暮雨。
李白“兄九江兮弟三峽”,這段時間他可能除了和弟弟一起在三峽遊玩道別,就是爬巫山神女峰了,不知道透過神女峰的迷霧,李白是否看到了自己跌宕起伏、波瀾壯闊、詩酒風流、壯誌難酬的一生。
出了三峽,便是荊門,從此李白便徹底離開蜀地了。長江南岸的荊門山與北岸的虎牙山隔江對峙,長江從兩山之間流過,真好像是荊州之門戶。船行至荊門,激流險灘和崇山峻嶺已成過去,視野忽然開闊起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江漢平原,雲山蒼蒼,煙水茫茫,江岸遼闊,天空高遠,李白頓覺心曠神怡、逸興遄飛,此情此景,讓他寫出了《渡荊門送別》一詩。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荊門,指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市西北長江南岸。
楚國,即楚地,指今湖北省,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國。
大荒,指廣闊無際的原野。
月下飛天鏡,指明月的倒影映入江水中,如同天上飛下的明鏡。《玉台新詠·古絕句四首》:“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可見,這句詩是李白先模仿後創作的產物。
海樓,即海市蜃樓,是一種因光線折射而形成的奇異幻景,常見於海濱或沙漠。《本草綱目·鱗部一》:“(蜃)能籲氣成樓台城郭之狀,將雨即見,名蜃樓,亦曰海市。”詩中以“海樓”狀寫江上雲霞的奇異變幻之象。
故鄉水,長江水自蜀東流,從故鄉流來的長江水,故稱“故鄉水”。故鄉水不辭萬裏之遙,依依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
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故鄉送別李白之意,而不是李白送別同行的友人之類的意思。清人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集》),其實是還沒理解到“故鄉送別李白”之意。
後人常常把李白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與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相比較,為誰寫得更好而爭得不可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