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對文化素質教育的大力提倡,直接催生了我們對人文教育以及人文課程在現代大學教育中的地位、價值和意義的重新認識,如人文教育以及人文課程在什麼時候被什麼原因削弱?如何看待、評價我國大學現在開展的人文教育和開設的人文課程及其作用?人文課程具有哪些特征?其內涵和外延如何確定?隱性課程在人文課程中的表現形態和作用如何?等等。在大學教育中,人文教育與人文課程是密不可分的,人文教育的價值屬性需要依賴於課程尤其是隱性課程來實現。人文教育的關鍵在於它能夠提供多少可以轉化為學生心靈的東西。在人文教育得到普遍認同的今天,人文課程的研究,尤其是其內隱性的研究不能缺席也不應該缺席。本書不是從一般意義上去研究人文,而是特別地圍繞著人文教育與人文課程所具有的內隱性特征展開研究,所以,隱性課程成為本文研究的重點。本書在回顧了大學人文教育的發展曆史和與科學教育的關係後,認為人文、社會、自然三大學科三足鼎立,是生成現代大學三大課程係統的基因。課程是大學教育的基本要素,也是體現大學教育質量和特色的三大要素之一。教師水平、學生習得、課程體係這三者構成了現代大學教育質量和特色的“三原色”。因此,在今日的大學教育中,課程比專業更基本、更關鍵、更重要。課程是大學教育質量和特色的基石,教師是教育質量和特色的保證,學生是教育質量和特色的最終體現。
人文課程是享受課程。人文課程也要傳授知識,也需要為人文專業的受教育者提供一種生活的職業訓練,但它更應該是情感、人格的熏陶,是美和生活的創造。如果說“求真”是科學課程的關鍵詞的話,那麼,“境界”就是人文課程的關鍵詞。
人文課程具有根基性、導向性、統領性、互補性、和諧性、民族性和本土性等特征。它有三種結構方式:一是以外顯為主的常規結構方式;二是外顯與內隱結合的複式結構方式;三是內隱的非常規結構方式。
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是構成大學總課程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在不同的方麵,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共同完成教育的終極目的培養全麵發展的“全人”。人文課程的作用更多地體現在隱性課程之中。人文課程的作用很多時候是通過隱性方式來傳遞和保存的。顯性課程是“硬課程”,主要是一種理性教育,它構成了人才培養體係的骨骼框架;隱性課程是“軟課程”,主要是一種非理性教育,目的在於培養人的非理性能力,它構成了人才培養體係的靈魂。顯性課程所占的比例要遠大於隱性課程比例,它構成了大學教育的基本框架,而隱性課程也是構成教育過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不可偏廢。對顯性課程的重視無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對隱性課程的忽視也同樣是需要認真提醒的。
隱性課程是大學非常寶貴的文化資源。隱性課程靠積累來不斷豐富其課程資源。隱性課程對提升大學品位具有特殊意義。大學的領導者、管理者在充分重視顯性課程建設的同時,也要充分認識隱性課程對提升大學品位的重要意義,有意識地進行隱性課程建設。不斷積累和豐富大學曆史文化資源,是提高大學育人質量,實現大學內涵超常發展的基本途徑。
隱性課程有三類:一類是經典的,如文學、藝術學、語言學、哲學、宗教學等;一類是模糊的,如曆史學、教育學、心理學等;一類是交叉的,如人類學、文化學、考古學、新聞學等。大學要重視人文課程的開發,尤其是對隱性課程的開發。人文課程的開發要注意解決課程觀念、課程機製、課程內涵、課程師資等四個方麵的問題。通識教育是一種特別能體現人文的教育。我們要善於借鑒國外大學人文課程改革的成功經驗,確立通識課程的基礎性地位,使通識課程貫通本科教育全過程,從而在科技發展中認識人文價值,在大學教育中體現人文理念,在課程設置中凸顯人文目標。
關鍵詞:大學精神;人文教育;人文課程;顯性課程;隱性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