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時代的幼王出鎮(1 / 3)

陳長琦

提要幼王出鎮是南朝曆史上產生的一獨特的政治現象,具有反世族政治的色彩。客觀上它是南朝政局動蕩、皇權移換迅速的產物,主觀上則蘊含著南朝君主企圖抵消世族政治、提高宗室地位、加強皇權的動機。在風雲變幻的南朝政治舞台上,在縱橫交錯的統治階層內部鬥爭中,出鎮幼王既是皇權倚重的籌碼,又往往是勝利者祭壇上的犧牲。它誕生於南朝政治,又給南朝政治帶來了重要影響。

關鍵詞南朝政治方鎮幼王皇權

在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曆史上,有一非常獨特的政治現象,那就是幼王出鎮現象,鎮即方鎮,係地方軍事、行政單元。具體講,是指那些兼有軍區性質的州郡或都督區等。不言而喻,方鎮在南朝時代的國家結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對中央政府態度的向背,往往可以決定國家的命運。而以未成年的,甚至是幼兒的宗王出任總統方鎮的首長,在南朝以前則十分罕見。這一破天荒的舉措,蘊含著深刻的政治背景,對南朝曆史造成了重大影響。

南朝曆史上的幼王出鎮製度,源自西晉開始的宗王出鎮。東漢末年發生的國家結構的變革,將州由中央政府的監察區劃變而為地方政治、軍事的核心。地方政府由郡、縣二級製變為州、郡、縣三級製。州的作用及其在國家結構中的地位陡然提高。延及三國時代,隨著州刺史兼將軍、都督,或將軍、都督兼州刺史的大量湧現,具有軍事、行政職能的方鎮便應運而生。方鎮的地位日益重要,但三國時期卻沒有宗王出鎮,更沒有幼王出鎮現象,究其原因是三國政府遵循漢代以來抑製宗王勢力的傳統,不給宗王控製方鎮、控製地方軍事政治的大權。目的是防範宗王,遏製其覬覦社稷的野心。漢魏時代防範宗王的思慮與措施無疑是正確與成功的。然而顛覆曹魏政權的,不是宗王而是異姓權臣,皇位的主要危險來自宗室外部而不是其內部,這促使西晉政權的建立者對漢魏宗王政策進行思考。西晉建立伊始,批評漢魏宗王政策,要求建立強有力的宗王政治的議論雀起,朝野上下,一派分封宗王的呼聲。在這股輿論的推動下,泰始元年(265),晉武帝頒布了大分封的詔書,上至其從祖父,下至其兄弟,宗室二十七人同日封王。西晉的分封,一改漢魏時代宗王無權、無力的麵貌,大大提高宗王的地位,宗王有封國、有封戶、有軍隊,更重要的是,漢以來禁止宗王參政的傳統被一朝打破,宗王開始大量湧入國家政權,陸續擔任相國、丞相、錄尚書事、侍中、

尚書令、中書令、太宰、太傅、大司馬、大將軍等要職,控製了國家權力中心,與此同時,宗王對方鎮的控製力大大增強,宗王以各種將軍、都督軍事或監諸軍事的名號出鎮地方,建立軍府,掌握了地方軍隊的統率、指揮權,西晉統治五十二年間,先後有二十九位宗王分別出掌鄴城、豫州、關中、兗州、青州、徐州、揚州、雍涼二州、荊州、梁州、並州、寧益二州、沔南、秦雍梁益四州、河北、安定、揚江二州等十七個方鎮,足跡遍布全國,形成了規模空前、影響廣泛的宗王政治局麵。

大規模的宗王出鎮,沒有給西晉帶來長治久安,沒有達到維護司馬氏家族統治的目的。羽毛豐滿的宗王不僅沒有成為屏晉的藩籬,反而成了\"執幹戈以圖社稷\"的叛逆。尤其在晉武帝司馬炎逝世之後,宗王間爭奪國家統治權、爭奪皇位的鬥爭迅速激化,演變成為大規模的暴力衝突,長達十六年的諸王戰亂,不僅埋葬了西晉王朝,也將人民推入了苦難的深淵。黃河流域胡馬奮蹄,中原大地屍橫遍野,千家萬戶流離失所,國家的統一被打破,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麵的序幕就此拉開。

西晉的宗王出鎮,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宗王戰亂,給人民、給國家所帶來的災難,留給人們的記憶是沉重與苦澀的。

痛定思痛,播遷江東的東晉政權重建之後,對西晉的宗王政治以及宗王出鎮政策進行反省,禍國殃民的宗王出鎮及宗王幹政現象受到遏製;同時,在自相殘殺中已極度衰敗的宗王群體也難以製造出強盛的宗王政治,在東晉政治舞台上唱主角的則是代之而起的世族階層中的強盛家族,宗王們已被拋到偏僻的角落。東晉統治一百零四年中,出掌方鎮的宗王隻有八人,而京畿所在的揚州、重兵鳩集的荊州及各主要方鎮的將帥則幾乎都是異姓世族,與西晉形成強烈對比。

然而,曆史卻總是以否定之否定的軌跡向前發展,當東晉結束,曆史翻開新的一章,南朝宋政府建立後,昔日宗王出鎮的災禍已被完全忘卻,南朝政府重蹈複轍,一度沉寂的宗王出鎮製度,又被重新推出。

不過,南朝推行的宗王出鎮,卻不是西晉曆史的簡單重演,南朝出鎮的宗王,除成年者之外,大量的皆是未成年的兒童,這些年幼的宗王,長者十六、七歲,幼者隻有三、四歲。例如南朝宋:

臨川王劉義慶,\"年十三,……徙督豫州諸軍事、豫州刺史,複督淮北諸軍事,豫州刺史、將軍

並如故。\"

劉義真,年十歲,\"行都督雍涼秦三州、司州之河東、平陽、河北三郡諸軍事、安西將軍、領護西

戎校尉、雍州刺史。\"@

劉休胤,\"出為南中郎將、江州刺史,時年十二。\"@

劉義恭,任\"監南豫、豫、司、雍、秦並六州諸軍事、冠軍將軍、南豫州刺史,代廬陵王義真鎮曆陽,時年十二。\"尊

衡陽王劉義季,年十三,\"為征虜將軍\",十六歲\"領石頭成事\",十七歲\"遷使持節、都督南徐州諸軍事、右將軍、南徐州刺史。\"@

彭城王劉義康,\"年十二,宋台除督豫、司、雍、並四州諸軍事、冠軍將軍、豫州刺史。……又領司州刺史,進督徐州之鍾離、荊州之義陽諸軍事。\"

南郡王劉義宣,\"年十二,封竟陵王,食邑五千戶。仍拜左將軍、鎮石頭。\"

南平王劉鑠,九歲,任\"都督湘州諸軍事、冠軍將軍、湘州刺史。\"

建平王劉宏,年十四,\"為中護軍、領石頭戍事。出為征虜將軍、江州刺史。\"

劉景素,年九歲,任\"監南豫、豫二州諸軍事、輔國將軍、南豫州刺史。\"\"

晉熙王劉昶,年十六,\"為輔國將軍、南彭城、下邳二郡太守。\"

晉熙王劉燮,\"年四歲,以為使持節,監郢州、豫州之西陽、司州之義陽二郡諸軍事、征虜將軍、郢州刺史。\"0

始安王劉休仁年十四,\"為秘書監,領步兵校尉。尋都督南兗、徐二州諸軍事、冠軍將軍、南兗

州刺史。\"3

晉平王劉休佑,年十三,\"為散騎常侍、領長水校尉,尋遷東揚州刺史。\"\"

巴陵王劉休若,年十一,\"為冠軍將軍、南琅邪、臨淮二郡太守\",十三歲\"出為都督徐州諸軍事、徐州刺史。\"

競陵王劉誕,\"年十一,封廣陵王\",十二歲任\"監南兗州諸軍事、北中郎將、南兗州刺史,出鎮

廣陵。\"\"

廬江王劉禕,\"年十歲,封東海王\",十四歲,\"為侍中、後軍將軍,領石頭成事。\"\"

武昌王劉渾,\"年九歲,封汝陰王\",十六歲任\"使持節、監雍、梁、南北秦四州、荊州之竟陵、隨二郡軍事、寧蠻校尉、雍州刺史。\" a

海陵王休茂,\"年十一,封海陵王\",十四歲,\"為使持節、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隨二郡諸軍事、北中郎將、寧奎校尉、雍州刺史。\"\"

桂陽王休範,\"年九歲,封順陽王\",十歲,\"為冠軍將軍、南彭城、下邳太守\",十二歲\"為江州刺

史。\"

豫章王子尚,\"年六歲,封西陽王,食邑六千戶。仍都督南徐、兗二州諸軍事、北中郎將、南兗州刺史。\"\"

晉安王子勳,\"年五歲,封晉安王,食邑二千戶。仍都督南兗州、徐州之東海諸軍事、征虜將軍、南兗州刺史。\"\"

鬆滋候子房,\"年五歲,封尋陽王,食色二千戶。仍為冠軍將軍、淮南、宣城二郡太守。\"六歲,\"遷豫州刺史,將軍、淮南太守如故。\"3

臨海王子項,\"年五歲,封曆陽王,食邑二千戶。仍為冠軍將軍、吳興太守。\"六歲,\"遷使持節、都督廣、交二州,湘州之始興、始安、臨賀三郡諸軍事,征虜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

始平王子鸞,\"年五歲,封襄陽王。\"六歲,\"遷北中郎將,南徐州刺史,領南琅邪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