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址公示半個月後,華夏酒泉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啟航一號”飛船。
啟航係列飛船預計攜帶兩萬七千個實心金屬模塊離開地球,這些實心金屬模塊主要組成成分是鐵和鎳,占比約為九比一。
科研人員還增添少量鈷鉻鋁等其它金屬元素,這是為了提升金屬模塊的機械強度。
每個實心金屬立方塊重五十噸,邊長為1.85米。啟航係列可回收型太空飛船的配重是一百一十噸,每艘飛船一趟可以運送兩個金屬塊。
這兩萬多個金屬塊將在地球同步軌道,也就是距離地球赤道35786公裏處的太空中完成對接。
對接形成的立方體模塊將成為人造隕石和太空電梯處在同步軌道上的核心模塊。
太空電梯的總設計師是華夏工程院院士張天翔。
張天翔,這一位年近六旬的院士在太空電梯方麵的研究取得了輝煌的成果,成為華夏最有權威的代表之一。
他是華夏與羅斯國的混血兒,雖然年近花甲,但眉眼之間卻依然神采奕奕,淡藍的眸子如一汪清泉,眼角間因抵不住歲月而浮現的一絲皺紋讓他俊朗的臉龐顯得更加堅毅且立體。
張院士時常健身,身材保持得很好,不是想象中那種老態龍鍾的樣子,花甲的年齡卻擁有別人四十歲都羨慕的身材。
他有一句話時常掛在口頭上:“鍛煉好身體,為祖國健康工作八十年!”
張院士是國內最早一批投入太空電梯研究的院士,碳納米管材料性能的提升和量產就是在張天翔院士的帶領下實現了巨大突破。
如果沒有這個突破,太空電梯最關鍵的纜繩就難以建成。這個突破是張院士和他的團隊還有在他們之前一代代基層科研人員前赴後繼,花費了數萬日夜實現的。
無數的青春與汗水換來的寶貴經驗在這末世最關鍵的時刻開花結果,為人類黑暗的未來道路點亮了第一盞明燈。
隨著國內許多重大部門陸續遷移拉薩,這裏已經成了新的政治文化中心。
太空電梯設計總部離薩拉科學戰士部不遠。
林成在一次學術報告上見到了張院士。
他在這次會議上講述的材料學上取得的最新突破贏得了全場掌聲。
這位院士在學術報告後特意叫住了林成。
他別有一番感慨地對著這個年輕人說道:“我要謝謝你。”。
“謝我?”林成看著這個可以被稱作健碩的院士有些狐疑。
“我研究碳納米材料幾十年了,我知道我的研究成果會應用到航空航天和一些軍事設備上。但我從沒敢設想這個成果會確確實實地應用在太空電梯上,至少在我有生之年。”張院士說道。
“你的計劃讓科學電梯的實現至少提前了幾十年。這也讓我有機會親眼見證這個曆史。”他略顯激動地說著。
“張教授您言重了。”林成微笑著說。
“我看過您早期的研究論文,也一直對前沿科學各個領域取得的各項最新成果有所關注。”林成說道。
“我之所以敢提這樣的建議,也是因為有您還有很多和您一樣的科學前輩們撐腰,沒有前輩們日夜研究出的心血結晶保駕護航,我又怎麼敢提出這樣一個異想天開的方法呢?”
“哈哈哈,你思想一時迸發的火星點燃了我們畢生收集的這些幹柴啊。這把火改變了人類,也改變了曆史!燒的好啊!”張天翔院士說道。
“華夏有你這樣的年輕人我們這些老家夥就放心了。”張院士樂嗬嗬地拍著林成的肩膀,像一個活潑開朗的少年模樣,一點也不像他口中所說的“老家夥”。
林成感到肩膀一陣酸疼。
“前輩,您對u0027老家夥u0027這個詞是不是有些誤解。”林成在內心吐槽。
“前輩,我一直有個問題,為什麼太空電梯最後的選址是在薩拉呢?不是應該在赤道上嗎?”林成感到疑惑。
“按理來說,赤道是太空電梯選址的最佳位置,在這裏我們所需要的纜繩也是最短的。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啊。我們在選址的過程中還是發現很多不得已的情況讓我們不得不重新仔細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