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第一卷後記:我的名字(1 / 1)

又到了紅柿子掛滿枝頭的時節,藥鋪裏一位少年正趴在櫃台前,望著門口的柿子出神。似是察覺到少年對柿子的渴望,坐在窗邊的中年人放下手中的書,起身過來撫摸摸少年的腦袋:“時珍是想吃柿子嗎?”

“想。”少年脆生生地答道。

“那我考考你,答對了就給你摘。”

“好!”

“知道為什麼你叫時珍嗎?”

“知道,娘親告訴過我,因為爹爹你想要讓我珍惜時間,故取名時珍。”

“答對了一半。其實啊,爹當初是想取名珍時的,但你林叔叔建議用時珍,為父也感覺時珍更加好聽,於是采納了林叔叔的建議。”李言聞笑著解釋道。

“那,那我還有柿子吃嗎?”小時珍小心翼翼的問道。

“當然有,爹爹帶你爬樹去,可不能讓你娘和劉婆婆看見,不然又要說我了。”

李言聞邊說邊帶著小時珍去摘柿子,摘完後挑出最好的放一邊,剩下來分好後讓小時珍給鄰居送去。

“那這些是幹嘛的呀?”小時珍指著預留下來的柿子,不解地問道。

“這些是曬成柿子幹,送給你林叔叔的,他就好這口,前兩天來信還專門提起它。”李言聞似是想到了什麼,笑了起來。

“啥時候才能見一見林叔叔啊,害得我每次隻能聽你們叨念林叔叔的樣子。”小時珍嘟囔了幾句。

“快了快了,你林叔叔今年過年會順路回來一趟,現在你林叔叔可忙了。想當初我在渡口東壁下送別他時,我還沒認識你娘親呢,如今他回來,你都長這麼大了,到時候肯定嚇他一跳,哈哈哈……”

小說講述了接受過現代醫學教育的青年醫生林默穿越到明朝,結識了傳統青年中醫李言聞(李時珍父親)的故事。他們在交往中有中西醫學的碰撞與融合,展示了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雖有差異,但對真善美精神的追求從未停止,同時用輕鬆詼諧的語言展示一些常用的應急醫學知識。

中醫是一門基於中國傳統文化,用於治病救人、養生保健、安泰身心的學問和技術,堪稱中國“國寶”。可隨著西醫發展的突飛猛進,中醫一度遇到了困境。如果將中醫與西醫交流碰撞提前到明朝中後期,二者相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帶著現代思維穿越過去的人,會和明朝時期的人在理念上有哪些不同呢?時代的漣漪會因此翻出幾朵不同的水花嗎?兩種不同的境遇中麵對疾病,中西醫又會有哪些不俗的表現呢?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眾多疑問點,讓我嚐試去創作,帶給人們不一樣的體驗。

讓接受現代醫學教育(西醫為主)的人穿越回明朝,是為了幫助他體驗式接觸中醫文化和曆史傳承。我縱觀明朝曆史,選擇李時珍父親李言聞這一角色,因為史書有記載:“父李言聞,字子鬱,號月池,當地名醫,曾封太醫院吏目,著有《四診發明》、《奇經八脈考》、《蘄艾傳》、《人參傳》、《痘疹證治》等。”李言聞,醫術高明,為人忠厚,深受鄰裏讚賞,在蘄州城裏小有名氣,漸漸融進顧氏、郝氏等名門望族的朋友圈。盡管如此,他仍隻是一介民間郎中,直到救治已故荊和王朱祐橺的王妃劉氏,名聲大噪。李言聞的父親也是一位江湖郎中,穿越者與李言聞的結識,既能近距離接觸到傳統中醫,又與中醫史上大名鼎鼎的李時珍有直接關聯。故事背景由此確定,同時通過接觸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疾病,既展現出中西醫救治理念與方法的不同,又向讀者宣傳和科普了這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