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一個普普通通的小男孩。如果從外表上來看,他的確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瓜子臉,淡眉毛,薄嘴唇。可是,如果從口齒上來說,他卻不能等閑視之,小小年紀就嘴皮子利索,極會罵人。
張浩還是小孩子,大人們隻當童言無忌,不會與他一般計較,但是小孩子整天罵罵咧咧的,不得不讓人懷疑他的父母是幹什麼吃的。張浩的父母,女的在家做生意,男的外出打工。兩個人都是忙得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物,因此隻將小家夥丟給爺爺奶奶撫養。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高的,張浩的奶奶又是村裏罵起人來像刀片刮臉一樣令人難受的高手,張浩耳濡目染之下不可能不受影響。大人們一笑了之,麵對張浩的威風不置一詞,可是同齡的頑童卻不是軟柿子,張浩吃了癟。
錢星,一個長得賊眉鼠眼的男生,尖尖的腦袋,厚厚的嘴唇,隻比張浩大兩歲,胸口的衣服永遠沒有幹淨過。兩個孩子臭味相投,一起玩到大。兩個人雖然有著深厚的革命友誼,但俗話說得好,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兩個人沒少產生口角,輕則吵架,重則動手,張浩很想贏錢星,一次也沒有贏過,每次都是哭唧唧地跑回了家。
張浩雖然罵人很狠,但身邊的夥伴才不會慣著他,能夠用手解決就不會用嘴解決,張浩恰恰相反,人慫話還多。
千萬不要以為張浩是一個極討厭的家夥,他不過隻是一個四歲的小朋友。不幸的是,他本是一張潔白的紙,卻正在染上世俗的肮髒顏色。
長大以後,如果不是姑父提起這件事,已經長成溫潤少年的張浩絕不會想到自己小時候還是一個人見人厭的潑皮小無賴。他的腦海中關於小時候的記憶已經所剩不多了。
每一個新時代的小朋友都要上幼兒園,張浩也不例外。每一個第一次離家去學校的小朋友都會用哭來表達自己的難過與不舍,張浩也不例外。可是我們的張浩小朋友哭鬧得仿佛即將要上刑場一般,母親沈清又拖又拽就是不能將這個小倔牛拉進教室。
張浩怎麼進教室的,他自己也記不清了,因為他一直在哭,早就淚眼蒙矓,模糊一片,哪裏還看得見自己的周圍是一排排整齊的課桌,課桌旁坐著一個個稚氣可愛的小朋友,而這一個個小朋友都瞪著晶亮的眼睛,看著張浩,為什麼他能有這麼多的眼淚?為什麼他可以哭這麼久?
雖然人體水分占比重很多,但這麼一直哭下去也不是辦法。小班的班主任吳老師隻好走下講台來安慰這個淚人兒,大人的安慰無非就是那麼幾句話,尤其是當周圍有對比的對象時,她的語氣是很溫柔的,隻說:“周圍的小朋友都是第一次離開爸爸媽媽,都沒有哭泣,都那麼地堅強,你還要繼續哭下去嗎?”
張浩停止了哭泣,不是吳老師的這番話起了作用,而是他的確哭累了。吳老師拿出柔軟的紙巾擦幹了他臉上的淚水,張浩這才將眼前的情狀盡收眼底,他還沒到發訕怕羞的年紀,因此也不在乎別人的目光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