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章 以倭代唐?腦子有泡(1 / 2)

唐自述:

“朕自貞觀年間,便總是相信著民族友好往來,附屬國過的不好,朕總是要去管管的。”

朕歎昔日識人不準,竟引狼入室,叫我華夏受此劫難。若非昔日相助,倭人焉得有今天!

嬴秦和明來找過朕,祂們都說過朕。嬴秦:“外族不可信,誰知祂強大了會做些什麼,不如盡早殺了,若非朕命短,後來又豈會有匈奴困擾?”明說:“倭賊反複無常,當真是如狗皮膏藥一般,您當初做的最不應該的一件事就是教祂那麼多東西。”

朕知道秦在說春秋和匈奴,明在說倭寇,雖然當初朕對明的海禁嗤之以鼻,但是現在看來,太過開放也會造成不好的後果,閉關鎖國,就又會是清的樣子,清所受的傷,到現在還沒有好。矛盾真是一件又一件。

嗬,東瀛,真是喂飽了的白眼狼!

以倭代唐,怎麼想出來的!

抬頭看著遠處,扶桑是自己曾經的一個學生,曾經的她很乖很聽話,也很好學,但是後來的她又算什麼?

要知道,朕是文化的起源,不論是扶桑還是高句麗,哪個不是跟著朕學,現在厲害了,就不但想著出師了,還想著要代替,也不看看當年都學了些什麼,朕一心一意的教,還派人去大洋對岸,祂們倒好,好得很啊!學了個不倫不類,還好意思說出以倭代唐這樣的話來。番邦果然毫無感恩和禮儀可言。

瓷:

“我一點都沒能想到,唐爺曾經的努力,都成了為未來埋下的炸彈。”

知道以倭代唐以後我很震驚,日的一些東西學的不倫不類,怎麼好意思說這種話,還有韓,整天要把我的文化全部申遺,一個存在時間不到三位數的國家,憑什麼接受五千年的文化底蘊,祂是能接受的了這種文化帶來的思考,還是能接受的了我的怒火!我不開戰,隻是因為我愛好和平,而不是畏懼任何人!

野史誤人,怨不得人民怎麼想,畢竟韓的野史就惡意抹黑了唐文帝,若是人民從小到大看這種垃圾,也倒沒什麼,但問題是,就連韓家的人都覺得申遺丟臉,這就不是什麼誤導不誤導的問題了,而是單純如跳梁小醜一般犯賤。

當然,日不申遺也不代表著祂就會安分,祂的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也悄然入侵了我的家,比如AI,好好的古裝,非要加點日式風格,真是想不通五千年的文化傳承下來的難道是不夠大氣美觀嗎?非要跑去看那和被子無二的東西,醒醒吧審美。

霓虹和韓可不知什麼叫做羞恥,祂們認為申遺成功了的東西就是祂們的,可笑,番邦小國豈能體會我五千年智慧?

唐曾經在天堂無聊,也細細觀察過東瀛對比大唐的不同之處,這一看還真發現不少。

就好比燈籠,唐的燈籠不論是從種類,造型還是寓意上來看都是多種多樣,比如能叫的上名字的就有走馬燈,宮燈,魚燈等,再不濟,過年的大紅燈籠也是,但是日家的燈籠…很難評。

日家燈籠大多為白底黑字,且沒有過多的圖案,最多隻有幾個字在上麵。

當初唐看到這個都震驚了,他仔細想了一下,除了喪事好像沒有別的地方能用的到這些了。

還有花圈,唐記得明明告訴她了花圈是幹什麼的,結果她在開業典禮上用。

還有眉毛的區別,唐時女子有涵煙眉,柳葉眉,鴛鴦眉,垂珠眉,卻月眉等,但東瀛普遍是將眉毛剃光,在額頭上點兩點以作為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