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吳國丁奉、陸抗都已經去世。
吳主孫皓更是飛揚跋扈,越來越過分。
晉益州刺史王濬上奏請求盡快伐吳。
杜預也上表請戰。
司馬炎終於下定決心去伐吳。
任命鎮南大將軍杜預為大都督,帶兵十萬出江陵;鎮東大將軍琅琊王司馬伷出塗中;安東大將軍王渾出橫江;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各引兵五萬,都聽從杜預調用。
又派遣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唐彬,沿江東進,一共發起水陸兵馬二十多萬,戰船幾萬艘。
又派冠軍將軍楊濟屯兵襄陽,節製各路人馬。
孫皓得知後,大驚失色,趕緊召集丞相張悌、司徒何植、司空滕循開會。
張悌進諫,讓車騎將軍伍延為都督,進兵江陵,迎敵杜預;驃騎將軍孫歆進兵,迎拒夏口等地軍馬。自請為軍師,帶領左將軍沈瑩、右將軍諸葛靚,共計十萬人馬,出兵牛渚,負責接應。
孫皓聽從了張悌的建議,命令即刻出發。
中常侍岑昏找到孫皓,出了個主意,說,我們可以打造一百多條連環索,長度可以有幾百丈,每個鐵環重二三十斤,在沿江要緊的地方橫向攔截。再造幾萬鐵錐,長要有一丈多,放在水中。一旦晉船乘風而來,碰到鐵錐必破,屆時,他們怎麼可能還能渡江?
孫皓覺得這個主意不錯,馬上部署了下去。
可以說,杜預自從出兵江陵之後,部署得當,士氣高昂,所向披靡,迅速攻占了江陵,直達廣州,武昌也順勢而降。
杜預軍威大振,開始籌劃進攻建業。
龍驤將軍王濬率水兵順流直下,得知東吳造了鐵索,沿江橫截;又安裝了鐵錐。
王濬哈哈大笑,建造了幾十艘大筏,上麵紮了草人,全部披甲執杖,放在船板四周,順水放下。
這樣一來,大筏被暗錐刺中後,全部被提走。
筏上又安裝了很大的火炬,遇到鐵索,就一直燃燒,直到燒斷。
就這樣,王濬的兩路水兵,所到之處,攻無不克。
東吳丞相張悌命令左將軍沈瑩、右將軍諸葛靚,迎戰晉兵。
其實他們都知道,晉兵勢大,取勝不易。
諸葛靚甚至建議幹脆主動撤退吧。
張悌老淚縱橫,說,東吳的命運即將終結,我們大家都看得出來。但是如果國難之日,沒有一個人死於國難,豈不是恥辱。
張悌和沈瑩揮兵抵敵,晉兵一擁而上包圍了起來。
張悌和沈瑩奮力搏戰,死在亂軍之中,吳兵四散敗走。
晉兵很快攻克了牛渚,長驅直入吳境。
王濬水陸並進,風雷鼓動,吳人望旗而降。
孫皓大驚失色。
臣子們紛紛說,北方兵馬越來越近,江南軍民不戰而降,怎麼辦才好呢?
孫皓問,為什麼不戰啊?
大家紛紛說,今天的結果,都是因為岑昏獻的一個混蛋計策,陛下應該殺了他。
孫皓還想保岑昏。
大家等不及了,直接一齊擁進宮中,一刀一刀割了岑昏。
陶濬主動請纓,帶著二萬兵馬去迎戰。
前將軍張象,也帶著水兵前去迎敵。
兩人的兵船正在前進,忽然起了西北風,吳兵的旗幟,全部被吹倒,兵卒四散奔走,隻有張象帶著幾十個軍士等待晉軍。
晉將王濬,揚帆而行,過三山,擂鼓前進,遇到了吳將張象。
張象帶著人馬直接投降了,還幫助王濬叫開了石頭城的城門。
王濬順利進入石頭城。
孫皓這時才開始害怕,準備自刎。
中書令胡衝、光祿勳薛瑩勸諫說,陛下為什麼不效仿安樂公劉禪呢?
孫皓想想也是,好死不如賴活著,於是率領文武百官,到王濬的軍前投降。
於是東吳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縣,戶口五十二萬三千,官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老幼二百三十萬,米穀二百八十萬斛,舟船五千餘艘,後宮五千餘人,全部歸了大晉。
東吳亡了。
從此三國全部歸了晉帝司馬炎,實現了大一統。
這就是所謂的“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吧。
後來,後漢皇帝劉禪死於晉泰始七年,也就是公元271年;魏主曹奐死於太安元年,也就是公元302年;吳主孫皓死於太康四年,也即是公元283年。
全部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