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寧波楊氏家族的關注,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參與編纂《浙東學術史》。讀全祖望《城北鏡川書院記》,讓我注意到了楊守陳學術地位之不可忽。於是,設立了楊範、楊守陳兄弟的篇幅。為了編纂這部分內容,我閱讀了《楊文懿公文集》、《梅讀稿》、《碧川文選》,從而對楊氏祖孫的學術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編纂《寧波通史》元明卷過程中,了解到天一閣有四個版本的《鏡川楊氏宗譜》,這就為寧波楊氏研究奠定了文獻基礎。2010年,我最終確定選題。
在隨後的近二年研究中,我將楊氏相關資料大部分搜集齊全了。上天一閣,調閱並拍攝了四個版本的《鏡川楊氏宗譜》。由於有了四個版本的《鏡川楊氏宗譜》,所以得反複閱讀,從而提煉出了有用的資料。到鄞州區西楊村、東楊村作了實地調查,作了一些口述采訪。在國家圖書館,閱讀了楊德周《玉田識略》等作品。又托在天津師大讀碩士的唐珊上天津圖書館抄寫了楊德周《甬東詩括》、《金華文征》的序跋資料,托清華大學中文係博士後張驍飛從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摘抄了《碧川詩選》,托在台灣師範大學工作的廖英舜從台北故宮摘抄了《西清閣詩草》。《四庫全書》電子版也幫了不少忙,我用盡了各種關鍵詞,從與楊氏家族有聯係的多位曆史名人的詩文集中搜集到了不少不易發現的楊氏研究資料。
某些資料的獲得,費了不少周折。如《西清閣詩草》,初以為失傳,後發現入藏北平圖書館,再進一步搜索,發現寄存在美國國會圖書館。1941年,因避日侵華戰爭,北平圖書館袁同禮館長在胡適、王重民的幫助下,曾將300箱善本書寄存美國圖書館。《西清閣詩草》就是其中之一。我一時沒有機會上美國國會圖書館閱讀此書,心中甚是遺憾。2011年8月,中國地方誌辦公室在寧波召開“方誌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得結識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工作過的範邦瑾先生。我向他打聽當年寄存的300箱善本書下落問題。他說,這些書經拍攝三部膠片後,早在1965年已經歸還台北了。這意外的信息讓我高興,回家後立刻上台北的“國家圖書館網”檢索。經過一番努力,發現這批書在台北的故宮。於是,托在台灣師範大學工作的廖英舜上故宮查檢。他告知結果,隻可看膠片,不開放原書。按規定,隻能列印三分之一。不得已,隻得讓他摘抄了一部分,又列印了一部分,終算了卻了閱讀此書之念。又如2011年8月,注意到了《楊氏一門忠節錄》,決意一閱。據1995年版《寧波市誌》,該書藏於寧波市圖書館。於是,直接上寧波圖書館,結果被告知沒有此書。這可能是一個錯誤的著錄。我猜想,可能在天一閣。於是,托天一閣袁慧查檢,果然在天一閣,甚是高興。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此書屬馮氏圖書,因搬庫房,目前仍打包,無法閱讀。到了2012年8月底,終算看到了原書,收獲不小,增加了不少新材料。8月又有一次,從網上讀到袁良植先生文章,提及楊德周《四明鄉先生遺文偶錄》。
這讓我好興奮,於是上天一閣詢問,結果發現此書是清代寧波藏書家陳勱所編,非楊德周編。書成於同治八年(1869),手稿。此書收錄了楊德周的幾篇文獻,其中《鄞俗詩後五十韻》,署名“戊子”,為順治五年(1648),正是楊德周卒之年,可見這是作者臨終前寫的詩。
請人幫著看書,總有遺漏之憾。2011年10月,到北京師範大學參加學術會議後,親自上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閱讀《碧川詩選》,讀了整整一天,果然找到了更多的新材料。更為離奇的是,原來以為張壽鏞的圖書都捐給了國家圖書館。不意,查閱網絡有關資料,發現浙江圖書館有不少約園抄本。
進一步查閱浙江圖書館古籍善本目錄,發現了二十多部原計劃編入《四明叢書》而來不及刊入的約園抄本,如黃潤玉的《南山黃先生家傳集》、楊承鯤的《西清閣詩草》、陸寶的《陸敬身全集》、楊德周等的《甬東詩括》等。這些抄本,均為稀見明清寧波學人文集,是20世紀30年代張壽鏞從全國各地圖書館搜抄來的珍本。我前麵花費了相當多精力,從世界各地圖書館搜讀的《甬東詩括》、《西清閣詩草》,竟然眼皮底下就有,這是讓我相當驚訝的事。於是幾次上浙江圖書館,仔細閱讀這些明代甬上學人的文集,從中又淘到了不少有用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