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決戰(二)(2 / 2)

智戰部隊的無人機在後方巡弋,隻有在最關鍵的部位才會耗費一架舍身轟炸,在如此龐大的機器大軍麵前,即使按照一比一的戰損比例進行交換,無人機群也是遠遠不夠用的。

我方的遠程火力一直對機器大軍的後方進行縱深打擊,遠程火箭彈、大口徑增程炮彈乃至戰術彈道導彈都在不計成本地往前扔。

機器大軍的防空導彈發射密度之高超乎想象,往往是上千枚防空導彈在天空形成防禦陣列,同時起爆,在這樣的金屬風暴中,也隻有速度極快的戰術彈道導彈能夠有效突防,但是有限的戰術彈道導彈在這種規模的機器浪潮衝擊中隻能掀起一朵朵小小的水花。

機器大軍的衝擊密度之高,速度之快超出了想象,機械狂潮勢不可擋,已經衝到了防線的最前沿。

敵方的機器大軍的每一台機器看起來結構簡單,在運動中卻十分靈活,簡易的裝甲隻對正前方防護,契合著裝甲集群衝鋒的簡單戰術。機器大軍的武器平台上大部分火炮連炮塔都不安裝,齒輪都暴露在外,根本不在乎係統的使用壽命和耐腐蝕性,一旦開炮,就是連續猛烈地射擊,直到將炮彈打空,炮管打紅,好似所有的機械係統都是一次性的。殘酷的戰場證明,這些機械確實不需要考慮係統的壽命,架設著武器的機器在一旦投入到戰場前沿,平均生存時間不會超過三分鍾。

最要命的是敵方的迷你自爆裝甲車,如同頑固的蟑螂一般,皮實靈活速度快,每一輛產生的爆炸都是驚天動地。而且往往都是十幾台一起出現,智慧戰場將之列為高風險目標,每次都是集中反裝甲火力重點攔截射擊。但是攔截率往往不能達到百分之百,需要自爆仿生機器人衝上去和它們同歸於盡。

電磁波的傳遞被戰爭迷霧大大壓製。智戰部隊把微型傳感器被事先預埋在地下,組成點陣聲波探測係統。它們將聽到的聲音和感知的震動與數據庫對比分析,將情報用特定震動頻率瞬時發射,地下傳感器形成點陣,接力傳播高頻震動信息,智慧戰場彙總分析,甚至可以模擬出單台機器的運動軌跡。戰場殘存的無人機殘骸、偽裝成岩石、木樁、土塊、鳥巢的各種探測器大部分被前期的炮火摧毀,但是總有一些“漏網之魚”,這些僅剩的探測器不僅是信息傳遞的節點,更是遠程炮火校準的眼睛。

即使現場濃霧彌漫,各式傳感器仍然將整個戰場的信息彙總,將戰場態勢直觀的顯示在智戰部隊指揮節點麵前。在智慧戰場的加持下,楚強正以高空視角指揮著整場戰鬥,精準把握著全局,他的雙手不斷的在空中點來點去,調節著每一台武器的合適位置,既要保證將每台智能機器人的火力優勢發揮到最大,又要盡最大努力使它們處於敵方火力打擊範圍之外。

有的反裝甲機器人被安排在戰爭堡壘的側後方,幾乎把整個軀體掩埋在地下,有的反裝甲機器人被空運到隘口反斜麵的山坡上,它們在將腕足牢牢地紮進近乎垂直的山坡上,還有的反裝甲機器人隱藏在地下掩體中,隻靠一個很小窗口向遠處傾瀉火力。它們隻能攻擊到戰場上很小一個角度,火力範圍的角度雖小,但是戰場上敵方機器大軍的密度之大超乎想象,這個很小的角度完全可以發揮反裝甲機器人的最大威力,機器大軍卻很難探測和攻擊到這些處於刁鑽角度的前沿重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