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還是沒寫完2(1 / 1)

在“飯圈”中,粉絲每天接收到的關於偶像的各種信息,通常都是關於該偶像的各種好的地方,對於一些不好的信息要麼選擇忽視,要麼就是抵觸、排斥。例如在2018年通過《偶像練習生》被大家熟知的蔡徐坤,其在微博粉絲到達700萬時,發了一條“染個黑發當700萬福利”的微博,在其粉絲瘋狂轉發、點讚和評論應援時,就有一名網友發了一條“這個星球為什麼會有人覺得自己染個頭發是給別人的福利,真是神經病”的評論,大概是不少網友認為其吐槽得非常精準,於是有不少微博“大V”轉發了這位網友。兩種不同的聲音充斥網絡,使得該事件一下子成為了熱點,而蔡徐坤的粉絲為維護偶像,先是在該網友微博下進行了辱罵、逼迫其向偶像道歉,而後又有不少粉絲對該網友進行了人肉搜索,扒出其學校,並在微博喊話其學校官微對該網友進行處理,最終迫使該網友在微博道歉並刪博。在“飯圈”文化中,網絡暴力常常發生,網絡暴力下“人肉搜索”已成為常見的群體極端行為。

三、“飯圈”文化對年輕人的影響以及相關應對措施

(一)“飯圈”文化對年輕人的影響

“飯圈”中大部分都是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年輕人在理智追星的過程中,不僅能夠獲得快樂與滿足,偶像的積極影響也能夠為年輕人樹立榜樣。但同樣也存在瘋狂追星的年輕人,例如近期在網絡上被大家熟知的“虹橋一姐”,稍久遠一點的還有劉德華的瘋狂粉絲楊麗娟,這些都是瘋狂追星的典型代表。在粉絲經濟大行其道的時代下,存在不少的年輕人為偶像花錢且毫無節製的情況;與此同時,在網絡輿論下,眾多年輕人也可能成為輿論的製造者、網絡暴力的參與者、甚至“人肉搜索”的踐行者。不少的年輕人作為粉絲,在網絡的匿名保護下,參與到一場場“網絡狂歡”中。

(二)應對建議

針對年輕人在“飯圈”文化中的群體極化現象,需要國家和偶像的共同努力,做好對年輕人思想、行為的引導。從偶像層麵,偶像需要充分認識自身對粉絲的意義,加強對粉絲群體的正向引導,鼓勵理智追星、量力而行,堅決抵製瘋狂追星。在社會層麵,尊重年輕人的追星行為,倡導合理追星,重視對年輕人的網絡安全意識宣傳教育。從國家層麵而言,可以從幾個方麵入手:第一是建立和完善主要網絡輿論傳播平台的引導與管理機製;第二是加強對低年齡段上網人群的監管,避免其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第三是建立合理有效的網絡實名製度,有效地避免粉絲或網友出現群體極化現象;第四是政府需要適當創新網絡宣傳方式,建立網絡政務平台,以起到對年輕人和網友的引導作用。

四、結語

“飯圈”文化的確給我國娛樂產業帶來了許多積極的影響,促進了娛樂圈的迭代與更新,但也需要我們重視其帶來的負麵影響,關注“飯圈”下的群體極化現象,在倡導粉絲理智追星的同時,也要加強網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