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嘉四十二年,冬意漸熄,春風得意。今日豔陽高照,可謂是初春頭一天的好日子,也就是今日正月十八傳來了當今聖上君永淮為膝下唯一嫡子也就是當今太子君明煜賜婚太傅幸家嫡長女幸福的聖旨。
這事傳進京城,為還沉浸在新年裏紅紅火火的京城更添喜意,但上至高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卻無人詫異。
太子娶妻何等大事,無人詫異這妻何,這原是放在哪朝哪代都該街頭街尾熱烈討論才是,不過當今不同,京城的人都知道君明煜與幸福賜婚的聖旨不過是走的過場,畢竟這當今皇上可是給足這幸家嫡長女幸福無盡的殊榮。
先說這幸家是何來,幸家大人幸刻早些年是先皇從一些地方孩子中挑出來的皇上伴讀,隻因其實在早慧,驚才豔絕,五歲便中進士,後被招致宮中為太子也就是當今皇上伴讀,後輔佐太子登基,不願隨皇帝封,遂自參加科舉而中狀元,受官職翰林院院首。且文韜武略樣樣精絕,故而又被當今皇上選來自幼為太子太傅,自此官至正一品。在京城不少人為此咂舌,誰能想到這幸刻從窮鄉僻壤來在這京城竟真的站穩腳跟,兩度為太子太傅,仕途亨通。況且嫡長女幸福又與太子年歲相仿,自開蒙起便被賜皇恩可與父一同入皇宮,入重華宮學習,這倒也不算太過特殊,入宮讀書的多的是,嘉獎功臣而已,重要的是可與太子一同在東宮念書,更甚者入宮被許可留宿皇後宮裏,得皇後教習,要說這樣都還不足以斷了京城裏內些人的“皇後夢”,自欺欺人的覺得不過是掛念這幸大人功勳卓著,但是後來在這太子漫長讀書的年歲裏,哪怕是皇後娘娘親薦的侄女,皇上自己嫡親妹妹的女兒都無法與太子一同入東宮讀書,更別論其他家女兒受此殊榮無,到此為止不論是有再多心思的人,便也明確這聖上何意,不再苦盯這太子妃之位。多少人長歎而道幸刻命好之不敢妄念啊。
當然啊不提這外頭的彎彎繞繞,反觀這兩小人便隻是純粹,自然而然的一同上學堂,在太子的東宮,在皇後的坤寧宮,一同在這四四方方的宮牆裏嬉戲玩鬧,一起蹉跎著歲月,在彼此的陪伴,目光中長大,自幼時相伴,兩小無猜,情意綿綿。這份情意是實打實的數十年光陰裏的沉澱。
再談這幸福何人,自幼入宮讀書,再加家中小灶多不可數,自然也習得博古通今。再加得自小在皇後娘娘宮中學習一應禮法規矩,論皇家處事不差公主。更可謂幸福是幸家的嫡長女,其實這幸大人也隻有這一個女兒,至於為何叫嫡長女不叫唯一的嫡女,不過是因為幸大人功成之後,掛念家中親人受苦,便大力找尋親人,終於在幸福六歲時,將家中唯一所剩親大哥接入京中,因幸大哥實屬鄉野之人,自在散漫慣了,不適這京中規矩頗多,不甚自在,拿得大筆錢財便央求回老家置辦田產過安穩日子,走之前大哥以才學淺薄且窮鄉僻壤之地恐二女不得出路為由將家中二女托付給幸大人教導看護,二人為了二女以後在京城生活,商量下幸大哥便將女兒過繼與幸大人,自此便有了幸家嫡次女,嫡幼女,幸蕾,幸莘。
再說回來這心知肚明歸心知肚明但這真真的聖旨一下來,對於幸家來真真可謂是潑天的富貴下來了,一時間這幸家可謂是榮光萬兩,往來之客絡繹不絕。
以往這幸家無事便是想攀附也沒得理由,如今有了這等喜事少不得一應達官顯貴前來報道,好不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