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雲鎮馬家灣村黨支部書記馬三是被一泡尿脹醒的。馬三睜開眼睛,狹小的房間被電燈光照得雪亮。呼嘯的北風從窗欞縫隙擠進房內,但裏麵濃重刺鼻的酒味還沒有消散。馬三一陣惡心,胃裏翻江倒海,差點又要吐起來。頭還是暈乎乎的脹痛。馬三慢慢地記起白天發生的事情。
昨天,在明軒酒家與呂副縣長、畜牧水產局餘局長喝酒,結果,被兩位老領導灌得一塌糊塗人事不省。馬三打了一個尿顫,搖搖晃晃穿過室外走廊,朝拐角陽台的廁所走去。
窗外的雪,在呼嘯的北風中翩翩飛舞。陽台欄杆平台,鋪滿了潔白的雪花。一瓣一瓣的銀蝴蝶漫天飛舞,這是今年的第一場大雪。
呂副縣長、餘局長一行四人來桐雲鎮,是給特困戶拜年。每年的年根歲末,陽城四大家領導以及大小各局頭目,總要在自己主管領導的帶領下,深入全縣三十個鄉鎮,與特困戶共度春節。這一盛舉曾經被省報駐市記者站站長寫成通訊,在《人民日報》顯要位置發表,一時間,陽城這個名字傳遍神州大地。給貧困戶拜年,大不了就是二十斤白肉,兩瓶酒,三百塊錢,或棉被或衣物或農資什麼的。這次呂副縣長來,本來是到木瓜村黃牯家,這是全縣少有的特困戶,弱智,一家四口,不會做陽春種菜,隻會把飯煮熟。四口人僅五隻飯碗。每年呂副縣長總要比別人多爭些救災物資來救濟他們,自己也要塞給他五百元錢,隨行人員,三百兩百捐資,成了慣例。但到桐雲鎮,馬三總死纏爛打讓他脫不開身,說無論如何也要給馬家灣的特困戶鬆鬆救濟一下。呂副縣長對馬三的要求並不生氣,反而喜歡馬三這種性格,主要原因他們三人出身行武,又都在一個野戰軍團一個營服過兵役。呂副縣長當營長的時候,正碰上中越關係惡化而開戰,餘局長是呂副縣長手下的一連連長。戰爭中,呂副縣長帶領全營奉命大膽巧妙迂回包抄,取得輝煌戰果。戰後回國被評為一等功臣,擢升為團長。餘局長也順利的當上營長。之後,呂副縣長轉業回陽城工作至今。就在這一年,馬三高中畢業,應征入伍,碰巧又分到餘營長麾下。三人很自然就成了鐵哥們。就憑這層關係,馬三總能從老團長並不多的農劃資金裏“釣魚”。每次,呂副縣長與餘局長來桐雲檢查工作,馬三都在場,久而久之,村幹部們給馬三戲謔的取了 “馬尾巴”的外號。下午的宴席是鎮政府做東,做陪的有鎮長雷軍、辦公室主任劉鳴。呂副縣長二十年的軍旅生活,鍛造出耿直憨厚而豪爽的性格,這種性格在工作、生活等方麵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示;特別是坐在酒桌上,這種性格就尤其突出。酒是陽城自己生產的“陽城大曲”。酒宴一開,大家共同幹了三杯,取“三杯過後盡開顏”之意,之後就可以自由敬酒。大家相互說了一些祝願的吉利而俗套的言辭。
東道主雷軍率先站起來向呂副縣長敬酒:“祝縣長大人在新的一年裏,釣魚開心,日子快樂!”
雷軍有意把“釣”字讀出的聲音特別重,這話裏就有了很多讓人琢磨、讓人玩味的意思了。大家聽後,會心大笑。
雷軍的話正撓了呂副縣長的癢處。在陽城哪個不知道呂副縣長酷愛釣魚,他曾經代表陽城釣協參加市釣協舉辦的“慶祝香港回歸祖國釣魚競賽活動”,一舉奪得冠軍!
呂副縣長聽後,對年僅二十六歲的年輕鎮長雷軍直誇“小雷不錯,小雷不錯。”
呂副縣長一杯酒下肚,正色道:“剛才,小雷說到釣魚,這多年來,我感悟很多。我查閱史書資料,發現我國源遠流長的古老文化中,釣魚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
呂副縣長已經擺出一副準備長篇大論的樣子,接過雷鎮長奉上的精白沙香煙,點燃,深吸一口,徐徐地吐出一縷輕煙,接著說:“據史料記載,我國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祖先就學會了釣魚,比西歐國家要早3500多年。那個時候,釣魚用的魚鉤是畜骨磨製而成,代表人物有神農、黃帝、舜帝。我國最早的《釣經》要比英國13世紀的《鉤釣》早1000多年。我國關於釣魚的神話故事很多,其中薑太公釣魚的故事那是千古傳誦,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我們的老一輩革命家賀龍、任弼時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釣魚故事呢!”
大家聚精會神地聽呂副縣長的論述,心想不要看呂副縣長五大三粗,肥胖的臉上眼袋凸出,將眼睛擠得隻剩一道狹小的縫隙,但肚子裏的學問可深呢!
“故事發生在1934年的深秋的一天。這天秋高氣爽,風和日麗。我工農紅軍二、六軍團在黔東會師,攻占了永順城。大戰後,指戰員和戰士們疲憊不堪,官兵們都希望在永順城裏睡個大覺。但是,當時,毛主席、朱德、周恩來正帶領紅軍主力進行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裏長征。為更好地配合紅軍主力長征,就必須拖住敵人。賀龍、任弼時帶領的紅軍剛進城幾個小時,敵人就像螞蟻一樣從四麵八方圍攻上來,形勢十分危險。在這危急關頭,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賀老總和任政委卻拿著魚竿走出永順城西門,來到猛洞河邊釣魚了,戰士們看到這種情景,心裏可急壞了,都什麼時候了,首長們還有這份閑情逸趣?!一個時辰過去了,首長們回來了,警衛員手裏提著幾條十來斤重的紅尾鯉魚,談笑風生,淡定從容,看不出一點要打大仗突圍的表情。原來,兩位首長為穩定軍心,以釣魚為幌子,行偵察之實,勘察好了突圍的路線和研究了行動方案。當晚,軍隊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趁敵人不備,燒掉河橋,安全突圍。當敵人畏首畏尾進城後,我軍已經轉移到深山叢林,沒有損傷一兵一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