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建築
長崎英人舊住宅
德川幕府末期、明治時代初期以來,日本受到西方近代文化的強烈衝擊,開始走向現代化。在近代洋式建築的影響下,日本建築為了適應新時代建築形式的需要,發生了多種新的變化並開始采用新的模式。一是全盤照搬西方使用石造結構或鋼筋水泥結構的人工材料,取代日本傳統的木造結構的天然材料,營造近代洋式建築模式;二是結合運用過去日本傳統的木造結構的技術,建造鋼筋水泥或石結構的新建築形式,這種“和洋折中”的建築模式,稱作“擬洋式”;三是基本保持古代木造結構和形式的傳統。明治時代以後的日本建築已經向著這個方向發展,並顯示其向近代建築過渡的基本風格。
大浦天主堂(長崎)
日本近代建築首先在外國人居住區得以實現。首先在最先對外開放的橫濱、長崎、函館等地,圈起部分區域,規定作為外國人的居住區,同時在這裏掀起了一股興建洋式的教堂、住宅、商館等建築物的熱潮。而且初期的建築設計師都是外國人,他們的作品自然展現出一派異國建築的風情。在長崎大浦地區東山手和南山手興建的大浦的天主堂、阿蘭陀公館、英國實業家古拉巴私邸,是於19世紀後半葉第一批興建的具有代表性的初期洋式的建築物。
大浦天主堂是於元治元年(1864年)由
兩位法國神父福爾諾和費雷設計和監督,在長崎南山手一番地興建的,始建時正麵三側采用十七十八世紀流行於歐洲的巴洛克式,後來增加了兩側廊道,外壁改為磚造建築並漆灰白色,在瓦葺屋頂上建立的木造結構尖塔,使整體統一為哥特式的尖拱樣式。
大浦天主堂內部(長崎)
阿蘭陀公館25號館也由外國人設計和監督,興建在長崎南山手二十五番地,最初是英國人的住宅,木造結構,板牆,三麵設有廊道,由結構柱支撐的廊道屋頂與主屋的屋頂之間,由和式的屋簷分隔開,互不相連。而獨立的柱與柱之間,用木裝飾成拱形,讓人產生一種穩重的感覺。這是初期洋式建築的一個特征。
英國人古拉巴的私人宅邸也是同時期營建於長崎南山手三番地,擁有交叉“T”字形的館舍三間和附屬屋一間,合計四個四麵坡屋頂,多角形錐狀和一個雙層屋頂,都是用波形瓦葺。整體像四片草的形狀。當時這是一座近代的高級住宅。
長崎阿蘭陀公館25號
聖保羅教堂(長野)
此後,當局解除了幕末時代對輸入西方宗教的禁令,天主教、基督教等西方宗教堂而皇之地大量湧入日本。作為重要傳教和禮拜的場所——教堂、修道院,有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出現了聖約翰教堂、聖保羅教堂、正教會複活大教堂、北海道修道院等一類洋式宗教
建築物。它們的建築設計也大多出自洋人之手。
在寺院、神社、宮殿等建築方麵,起初為了適應新時代建築形式的變化,走過一條曲折的路,出現過照搬類似西洋式教堂的形式建築寺院。其後的宗教性建築物,許多是由日本建築師設計,他們考慮在模仿洋式建築的同時,混合傳統的手法,推動了日本宗教性建築向“擬洋式”的方向發展,從而扭轉了明治時代初期純洋式建築的發展方向,造就了像石川縣金澤市的尾山神社、東京築地本願寺本堂這樣“擬洋式”的寺院和神社。比如,建於明治八年(1875年)的尾山神社,就是“和洋折中”的三層樓閣建築形式,一、二層是石造拱形,三層鑲嵌帶色彩的窗作為了望樓。同時期建築的官廳、學校或學術性建築物,也有不少采取“和洋折中”的建築手法,比如長野縣鬆本市的舊開智學校校舍是二層的木造結構,四麵坡屋頂中央部仿效當時洋學堂的形式,建造一座塔樓,而正麵中央正門及其上方的陽台,則采用曲線形的前簷,圍上雲形雕刻的欄杆,波形透雕的柱頭托座等。這是明治時代初期典型的“擬洋式”建築形式。至昭和六年(1931年),就以東方古印度的天竺佛教建築模式為基礎,大膽引進近代的洋式建築的技術,再現了日本的、也是東方的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