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公元前770年,周王朝東遷成周,至今為止已經四百餘年,禮崩樂壞,七國混戰,周王之令已不出成周。
春秋時期,周王勢力衰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
戰國時期,秦國,han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七國混戰二百年,大大小小的戰爭沒有一天停歇,民不聊生,兩百年的時間,九州大地人口不增反減。
而秦穆公百年之後,三家分晉國,分別是han國,趙國,魏國。
魏文侯以李悝為相,變法圖強,魏氏迅速強盛,又拜吳起為將,侵吞秦河西之地,窺視關中。秦,魏數次大戰,秦國皆被吳起大敗,損失慘重,再也無力抵抗三晉的攻勢。
索性三晉中趙國不滿魏國的壓製,趙魏反目,三晉聯盟瓦解。魏國結怨於諸侯,秦國的壓力大減。
而秦孝公繼位後,對秦之衰痛心疾首,是為“衛國人衛鞅入秦,教孝公以霸道之術,孝公甚喜,力排眾議,以衛鞅為大良造,實施變法”。
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國力大增,史記記載:“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周顯王冊封秦君為方伯,正式承認其戰國霸主地位。
而魏國經過馬陵之戰被齊國大敗,國力衰退。
秦孝公時期,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魏國國力衰
退。
再後來,趙武靈王變法,軍事上推行“胡服騎射”軍製政策,不斷推動趙國軍力日益強盛,後來吞滅中山國,大敗林胡、樓煩二族,開辟雲中、雁門、代郡三郡,成為七國國力最強盛的國家。
再後來,趙國和秦國大戰,廉頗敗城毀使趙國蒙羞,趙王便起用趙括代替廉頗,秦國暗中換帥名將白起,最終,長平一戰白起坑殺趙國士卒四十五萬,趙國國力由盛轉衰。
後經過秦國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五位賢君治理,秦國疆域大闊,南下擊敗楚國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此時的六國才對秦產生了恐懼,並且多次組織合縱,甚至“嚐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但最終都失敗了。
正是因為這五位明君篳路藍縷的奮鬥,才能有奮六世之餘烈”以“履至尊而製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完成天下的統一。
那些至死不休的頑強抵抗,在無情的鐵蹄下逐個崩塌,曾經紛亂割裂的豪雄,被熔鑄成完整的疆域,曾經震耳欲聾的喧嘩,最終沉寂為一個聲音。
贏政,這個帝國的主人,是九州的第一個皇帝,始皇!
…………
至秦王嬴政繼位之時,秦國已經是七國中最強的國家,是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國家。
公元前241年,秦王嬴政十八歲,繼位五年。
雖然此時
秦國是最有希望統一天下,但天下形勢依然不明朗。
在秦國內部。
嬴政但還未掌握大權,由於繼位時由於年少,尊呂不韋為仲父(叔父的意思),國政皆由呂不韋把持,從繼位至嬴政二十二歲真正獨攬大權的這段時間,秦國朝堂內部政治鬥爭越發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