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抗日戰爭(1 / 1)

抗日戰爭,指 20 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麵戰爭。

抗戰時間從 1931 年 9 月 18 自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 1945 年 9 月 2 日結束,共 14 年抗戰。

1931 年 9 月 18 日夜,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由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中國東北軍北大營,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1937 年 7 月 7 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 29 均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 29 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麵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麵抗戰的起點。

1945 年 8 月 15 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結束戰爭。1945 年 9 月 2 日上午 9 時,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位於東京灣的密蘇裏號主甲板上舉行。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敵入侵的完全勝利。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的民族恥辱,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抗日戰爭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 推動了中國的政治現代化進程。抗日戰爭的勝利標誌著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的完全勝利,也標誌著中國政治現代化進程的開始。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政府開始采取一係列政治改革措施,如建立民主製度、實行憲政、加強人民民主權利等,為中國的政治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2. 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現代化進程。抗日戰爭的爆發使中國的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但同時也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現代化進程。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政府開始重視經濟建設,采取了一係列經濟改革措施,如實行幣製改革、加強對外貿易、發展工業等,為中國的經濟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3. 推動了中國的文化現代化進程。抗日戰爭的爆發使中國的文化遭到了嚴重破壞,但同時也促進了中國的文化現代化進程。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政府開始重視文化建設,采取了一係列文化改革措施,如推廣白話文、實行義務教育、加強科技研究等,為中國的文化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4. 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抗日戰爭的勝利標誌著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的完全勝利,也標誌著中國人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極大增強。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人民表現出了極大的民族團結和愛國精神,為中國的民族獨立和民族複興奠定了基礎。

總之,抗日戰爭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族自信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