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成年後的第一課:學會妥協。(1 / 1)

在網上看到一段很紮心的話:

15歲時,我的夢想是擁有一輛保時捷;

18歲時,我覺得能有輛奧迪A6也不錯;

21歲時,我覺得如果買不起奧迪A6,買輛大眾寶來也行吧。

今年我23歲,什麼車也不想買了,下班的公交車上,能有個座位就夠讓我開心一整天。人生,似乎就是這樣一個不斷妥協的過程。

記得大學剛畢業那會兒找工作,總覺得自己是個優秀畢業生,一定能找一份高薪像樣的工作。於是投簡曆隻投大廠,談薪資開口就是八千。內心無比堅信:隻要是金子,在哪兒都會發光,總有一天會被人看到。可等到真正麵試的時候,就開始四處碰壁。因為學曆高的人很多,工作經驗豐富的也不在少數,和他們相比,我就像一粒微不足道的沙子,沒有任何競爭力。

我覺得自己是金子,卻忘了北京遍地都是金子,還是更大更閃耀的那種。於是不得不開始妥協,降低自己的期待,向現實低頭。找工作是社會給我上的第一課,學校裏的排名和獎狀會在一定程度失效,用很多年建立起來的自信也會麵臨新的質疑。原以為自己和理想生活之間隻差一份嶄露頭角的工作,但後來才明白很多工作隻會讓人看到不夠理想的自己。

以前總覺得,喜歡就必須堅持,想要就一定得到,不能妥協,也不需要將就;可後來經曆的事越多就越意識到,人生有太多太多的事都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實現。妥協才是人生常態。找工作的時候,需要妥協才能保住一個飯碗;租房買房的時候,需要妥協才能在這個城市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談戀愛結婚的時候,需要妥協才能勉強找到一個相伴餘生的人。似乎每個人都在節節敗退的時光裏,學會了向生活妥協。

而這些妥協並不是因為不努力,不夠堅持,恰恰是因為努力過了才知道,能在最喜歡和很討厭之間找到其中一個選項,就已經很不錯了。生活中還有很多事,是你即使很努力,也依舊無能為力的。所以,隻要日子能過下去,妥協一點又如何?羅翔老師說過的一段話: \" 人要接受事與願違,因為我們太有限了,我們隻能做我們覺得是對的事情,然後接受它的事與願違。 \"確實如此。可能每個人都經曆過 \" 無奈—妥協—接受 \" 的過程,因為跟生活相比,其它的都算不了什麼。栽跟頭、撞南牆、跌入生活的穀底,當生命的磨盤一遍遍將你碾壓破碎,你就會知道,能好好活下去就是一種勝利,不管是以怎樣的方式。

都說,成年人的妥協,一半是理解,一半是算了。理解了生活的事與願違,對自己無能為力的事也就算了。年輕的時候我們都曾為愛為夢想橫衝直撞頭破血流,但不知道從哪天開始,慢慢就學會了順應社會的規則,接受生活的壓力,滿足長輩的期望,成為了一個 \" 世俗 \" 的人。有人把這個過程稱為投降,但這又何嚐不是一種成長,一種成熟。

因為你逐漸知道了,有些妥協是不得已而為之,為了生活,為了生存;而有些妥協是自己心甘情願做出的犧牲,為了愛人,為了家人。我們在妥協中重置自己的價值排序,也在妥協中認清自己的社會位置。能永不妥協當然很好,但席地而坐才是生活。畢竟這世上,多的是無可奈何之事,多的是委曲求全之人。生活中,有人來往於霓虹,就有人殘喘於市井,有人光芒萬丈,就有人一身鐵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但最後目的都隻有一個:活下去。

所以啊,當你還沒有足夠的實力去堅持自己想要的東西時, \" 適當的妥協 \" 也不失為一種人生選擇。重要的是,你要清楚,哪些東西是現在可以讓步的,而哪些東西是這輩子都千金不換的。

金星在《擲地有聲》裏說過一句話很有道理:\" 填充自己等待機會,表麵上是忍,骨子裏是不妥協。因為算就我忍的時候,我心裏也清楚我是為什麼忍,是為了更大的一個目標,能走得更遠。 \"希望我們現在的每一次妥協,都是為了將來更多的 \" 不妥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