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大夏乾元九年,夜。
帝至觀星台,醜時有半,西部天際有彗星驟顯,長可徑天,蒼色閃爍,其後隱隱有風雷之聲,橫亙天際一時有餘。
帝佇立於觀星台上,久久不語。
月餘,中原東郡落一流星,化一奇形巨石。隕石至地,赫然六個血紅大字:妖星現,天下亂。
次年彗星三出,先在東方,次在北方,又在南方,犯曆五車、東井、軒轅、後妃、太微,鋒炎指帝座。
夏帝於十日後暴斃,天下群雄並起,九州四分五裂,民不聊生。
大夏萬裏疆域,多半被異族占據,隻有繁華的九州被北魏,南明,西蜀,東吳,中唐五國所瓜分,五國秉持遠交近攻的原則,相互掣肘,各有顧忌,形成了諸國並列的局麵,天下略定。
有道是,亂世出英雄。
九州之地進入了一個凡有血氣皆有爭心的大爭之世。東吳國力強盛,糧倉漫溢,府庫皆強弩堅矛,士卒不畏死,百姓安居樂業,水軍稱霸天下;南明文昌武盛,君臣之間常有臥薪嚐膽之誌,步卒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西蜀雖弱,也有招賢納士之舉,又有蜀道屏障,進可攻退可守;強魏虎狼之國,明君賢臣,有吞噬天下之誌,終被草原蠻族牽製,無力南下;中唐雄踞中原,善守善攻,但與四國接壤,多戰之地,終為守成之國。
九州藩籬消散,王朝氣運再難以壓製神通之力,練氣士蜂擁而起。九州外北境、山海境、蠻荒境各種族跨界而來,六道中諸多邪物霍亂人間,強者智者飛升九重天,九重天密謀九州三境。
這是一個“禮崩樂壞,瓦釜雷鳴,高岸為穀,深穀為陵”的劇烈變化時代,這是一個大毀滅、大創造、大沉淪、大興亡的時代,這是一個“凡有血氣,皆有爭心”的“大爭之世”。
所謂大爭,就是爭得全麵,爭得徹底,爭得漫長,爭得殘酷無情。
諸子百家在這天下動蕩的時候紛紛現身,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釋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等等赫然在列。
當九州赤裸裸暴露在妖魔鬼怪,諸多域外種族眼中的時候,這種紛爭終於演變為大爭,開始了強勢生存的徹底競爭。弱小就要滅亡,落後就要挨打,成為幾乎沒有任何緩衝的鐵血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