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章 前 言(1 / 2)

在中國的曆史上,有兩個讓我們耿耿於懷的朝代,一個是南宋,另一個就是南明,看這兩段曆史時,我們隻能用憋屈兩個字來形容。

南明存在於1644年至1662年,這十八年裏發生的事情不亞於中國曆史上任何一個朝代,也算是轟轟烈烈,但更是一個極度壓抑的時期。

就在明清在南方各地打得你死我活之時,在川、鄂、陝三省交界處卻有一支軍隊經常會被人們遺忘,這就是夔(kuí)東十三家。

夔東十三家是明末活躍於川、鄂、陝諸省的抗清軍隊,也叫川東十三家、西山十三家,十三家隻是一個泛稱,其實不止十三家,具體有多少家在曆史上也沒有明確的定論,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文不加評論。

曆史記載能查到的主要人物有:臨國公李來亨、皖國公劉體純、益國公郝永忠(即:郝搖旗)、靖國公袁宗第、桐城侯馬騰雲、宜都侯塔天寶、興平侯黨守素、岐侯賀珍、南漳伯王光興、 涪侯譚文、仁壽侯譚詣、新津侯譚弘。

大順皇帝李自成從北京敗退後,被清軍一路追殺,後來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玄帝廟遭當地鄉民誤殺,大順國滅。

為了抗擊清軍,大順軍餘部歸順南明,明紹宗(隆武皇帝)即命其軍改稱“忠貞營”,於是在南明的旗幟下原本的生死大敵聯手合作,抗擊清軍。

隆武二年(1646)忠貞營郝搖旗、劉體純、袁宗第、李來亨等聯合抗清地主武裝王光興、譚文、譚詣、譚宏等人,以興山縣、房縣、竹山縣、竹溪縣、巫山縣、奉節縣(夔州)一帶為根據地,堅持抗清。

眾人推舉劉體純主持軍務,劃分為16營,分據川東、鄂西諸山中,邊務農邊練兵,常出奇兵襲擊南下清軍,這就是最初的夔東十三家。

永曆二年(1648年),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鬥爭再起,清江西提督金聲桓、清廣東提督李成棟、清廣西巡撫耿獻忠、清大同總兵薑鑲、清延安營參將王永強、清甘州副將米喇印先後反正回歸明朝,清軍後方的抗清力量也發動了廣泛的攻勢。

一時間,永曆政權名義控製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還包括北方山西、陝西、甘肅三省一部以及東南福建和浙江兩省的沿海島嶼,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可惜永曆政權內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以大順軍餘部為代表的農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結對敵,這就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這些反正歸明的地方很快被鎮壓下來,戰局又回到了原來了起點。

永曆六年(1652年),永曆政權接受大西軍餘部孫可望和李定國聯合抗清的建議,定都安龍府,不久,以大西軍餘部為主體的明軍對清軍展開了全麵反擊。

李定國率軍東出湖南,收複湖南大部;隨後南下廣西,取得桂林大捷,擊斃清定南王孔有德,收複廣西全省;然後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陽大捷,敬謹親王尼堪戰死,天下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