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現在的皇帝朱祁鎮,可不是他老爹朱瞻基。
對於這位瀛王根本就不感冒。
甚至在王振的挑撥之下,朱祁鎮對朱允熥也有了提防之心。
連朱允炆去世都不允許他回京城吊唁。
並且明令小琉球的水師,看好這位王爺!
朱允熥得知消息之後隻能歎口氣,對於這個小屁孩兒,他是完全不看好。
不過現如今內憂外患同時爆出,隻能等等看了。
結果這一仗大勝而回,還把賊酋腦袋給砍下來了,可問題是治標不治本。
說到底,朱棣當年想要在雲南一展身手,改變當地的風貌。
壓榨這些土司的權力,同時在周邊陳兵。
另外就是著手改變當地百姓的日子,雙管齊下,軟硬兼施。
通過這種方式來讓朝廷的勢力逐步的深入到雲南的方方麵麵之中。
這也是代價最小的方式。
隻可惜朱棣去的太早,他的主張沒有有效的連續保證。
繼任者朱高熾和朱瞻基,他們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繼續延續這個主張。
但是可惜他們兩個太短命了,如今換了一個任性的皇帝上位,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這邊朝廷剛剛得勝回朝沒多少功夫,雲南再次發生叛亂。
朝廷派大軍征戰一戰功成。
可是你這大明朝廷內部打了這麼多年,北邊的那些草原人都看著呢。
雖然說建立了不少新城,但是人心沒有完全歸附。
在這種情況之下,北邊又不穩當了。
王振便勸說朱祁鎮,效
仿朱棣親自北征。
結果他欣然允之。
出發之前任誰都沒有想到大明會敗!
說到底打仗,你武器先進是一方麵,最重要的還是靠人。
經過麓川之役的消耗,大明朝廷的精銳士兵也被揮霍的差不多了。
很多都是當地衛所士兵,根本就沒有親曆戰陣!
朱祁鎮顯然不明白這一點,興衝衝的帶著大軍進行北征。
結果沒成想,就打成了土木堡之變!
皇帝被人給俘虜了。
消息傳來,舉國震動。
朱允熥萬萬沒有想到,自己都做了這麼多事情,曆史還是回到了原有的起點。
這甚至讓他都有些懷疑自己做了那麼多事,是不是白做了?
就在此危急之時。
朝廷之中再次有人提出,讓他回京城主持國之大事!
這一次意見出奇的統一。
原因很簡單,下麵的這些大臣們也被折騰怕了。
權貴勢力抬頭,皇帝在王振的挑唆之下,玩壓一個打一個的把戲。
再這麼折騰下去,大明的盛世就會終結了。
朱允熥雖然這些年不過問朝中之事。
但是人的名,樹的影。
想要重振大明的聲威,除了他別無他人。
雖然還有個弟弟朱祁鈺。
可是有朱祁鎮,朱玉在前,朝中的這些大臣也擔心這位皇帝上來也會胡來。
國家遇到了這種事情,自然要怎麼穩重怎麼來!
這一次朱允熥沒有任何的猶豫,直接啟程前往京城。
上任第一件事情,他就直接調軍艦北上。
命令海拉爾河附近的部落,
聽從號令,直接出擊掃蕩草原。
同時在太原召集人馬開始訓練,每日炮聲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