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遂城大捷(1 / 3)

自安史之亂後,中原內亂,四分五裂,北方遼國趁機占領幽雲十六州,中原自此失去曆代王朝用以抵禦北方敵人的屏障,遼軍卻隨時可以飲馬黃河,縱橫中原。在宋太祖統一中原後,直到宋太宗、宋真宗都多次與遼國交戰,雙方各有勝負,但始終未能收複幽雲十六州。為抵禦遼國騎兵,自宋太祖起,即要求沿邊境各村寨,廣種柳樹、多挖溝渠、開墾水田,但收效甚微,遼國仍然多次南下掠奪。

宋真宗鹹平二年(公元999年)嚴冬時節,遼軍兵分兩路再次入侵中原,東路由北院大王耶律休哥擔任元帥,帶領十萬大軍南侵,卻遭遇到大宋名將李繼隆將軍率領的宋軍主力阻擊,雙方一時僵持不下。

西路元帥為南院大王蕭達凜,也率軍十萬南下掠奪,這蕭達凜是遼國駙馬,天生神力,極其彪悍,有萬夫不當之勇。使一柄重達百斤的開山斧,多次率軍入侵中原,無數宋朝將領被其斬於斧下。更可怕的是,蕭達凜有勇有謀,曾設計生擒宋朝無敵將軍楊業,使其絕食三天而亡。因此被契丹人譽為戰神,而宋朝軍民聞之色變,稱其為“萬人屠”。

與東路遼軍受阻相反,西路遼軍一路上勢如破竹,但在遂城(今河北省徐水縣境內)被宋朝大將楊延昭率部約一萬人擋住。這楊延昭正是楊業將軍的大兒子,曾多次擊敗遼軍,戰功赫赫,由於居功自傲,得罪了朝廷要員,被貶駐守在遂城。

遂城隻是一座小城,人口少,城牆低矮破舊,但其卻是遼軍南下入侵京城汴梁(現開封市)的必經之地,若能守住遂城,則遼軍不敢前行,否則遂城就像一顆釘子釘在遼軍的後腹,不僅阻礙了其糧草、軍需供應,還使其退路被切斷。但楊延昭手下的年輕精壯士兵都被調走,隻剩下約一萬老弱病殘,楊延昭知道僅靠這一萬士兵根本無法抵擋遼軍入侵。

楊延昭和遼軍交戰多年,深知遼軍騎兵擅長衝鋒陷陣,卻不擅長攻城略地,要是把遂城城牆修得足夠高大、結實,也能抵禦遼軍入侵。因此一來到遂城,楊延昭就著手修建城牆工作,不僅手下的士兵全體出動,還動員了城裏的居民和城外村民以及逃難的百姓,一起加入到修建城牆的工作中,由於修建城牆的石頭需要到城外較遠的地方開采後運回城中,並由石匠將其鑿成一塊塊規則的長方形石條,一層一層往上砌,很是費時費力,因此工程浩大,城牆的修建工作進展極為緩慢,眼見遼軍隨時可能到來,楊延昭好不著急。

這時一個石匠找到楊延昭,自稱是“賽魯班”長孫一秋的徒弟,這長孫一秋可是當今名聞天下的能工巧匠,此人說自己曾跟隨師父為王公貴族修建陵墓時,見師父使用了一種三合土替代大量石材,結果陵墓修得又快又結實,不知道這種辦法能不能用於修建城牆。

楊延昭一聽說此人是長孫一秋的徒弟,就好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馬上吩咐手下人聽其安排,按其所說方法去做。這名石匠叫人將煮得很稠的糯米漿把三份石灰、七份粘土混合成黏黏的“三合土”,再將其當做粘合劑,把大大小小、形態不規則的石塊都砌在一起,夯結實後一層一層往上砌,結果城牆修建速度比之前快了好幾倍,尤其在三合土幹燥後,這段由三合土粘合在一起的城牆猶如一塊巨大的磐石一般堅固,並且每塊石頭間都填滿了三合土,沒有一點縫隙,使人難以攀爬。

楊延昭見狀大喜,下令全部按此方法修建城牆,結果全部城牆提前幾個月修建完工。楊延昭站在剛修好的城樓上,看著堅固的城牆,心中終於有了底氣,自己手下這些跟隨自己多年的老兵,雖然體力不如年輕人,但作戰經驗豐富,而且對自己忠心耿耿,沒有一個人會當逃兵,有了這堅固的城牆,就能夠揚長避短,最大限度發揮出這些老兵的潛能。楊延昭還將逃難的百姓和城外的村民全部都召入城中,與城中軍民共同抵禦強敵,一切準備就緒,遼軍便已到來。

遼軍剛一到達,就將遂城團團包圍,蕭達凜本以為拿下這座缺兵少將的小城易如反掌,不待大軍休息就馬上指揮遼軍發起一次又一次的衝鋒。麵對十倍於自己的遼國大軍,楊延昭召集城中所有壯丁,與自己部下士兵一起上城牆堅守不出。遼軍騎兵擅長平原作戰,卻不善於攻城,宋軍雖然人少也不如遼軍彪悍,但老兵經驗豐富,占據城牆居高臨下,利用長矛、弓箭和石塊,一次次將遼軍擊退。

在多次損兵折將後,蕭達凜隻得暫停進攻,在城外紮營,將遂城團團圍住,並調來攻城利器石砲。這石砲也叫投石機,以前宋遼雙方交戰時也經常使用,隻是這次遼軍帶來的十幾架石砲,是由一個西域人為遼軍所造,比以前宋遼雙方交戰時使用的石砲高大了許多,威力更是驚人,遼軍此次一路上順利攻克大大小小多座城池,全靠這十幾架石砲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