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愛孩子就要磨煉孩子
選擇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是從小培養的,因為選擇是建立在對自己負責的基礎上的。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孩子就會對自己負責,就會做出讓你也覺得吃驚的成績來。
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
前些年,在大學生中流行一種“心理測驗”遊戲:把被測對象的思緒帶到杳無人跡的沙漠、神秘幽僻的森林和碧草茵茵的草原,通過描述各種預想好的情境向被測者提問,讓其做出選擇,最後,通過對被測者的選擇一一進行分析,便可以總結出被測者的人生態度及誌趣。
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人們會遇到許多十字路口,隨時都要麵臨選擇。選擇得正確,就能抓住機會,走向成功;稍一猶豫,機會就會與你擦肩而過。
過去,我們的教育方式是讓孩子聽話,聽爸爸、媽媽、老師的話,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但是,當我們經曆了許許多多的曲折以後,當社會前進的腳步邁入商品經濟的時代後,我們忽然發現,今天的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此時,麵對社會紛繁莫測的變化,再強調孩子聽話就遠遠不夠了,而應該意識到要教會他們具備一些能力。我想,這種種能力中,孩子們最急需的一種能力是:選擇的能力。
我的一位女友,回憶起她五歲時的一件事:
那是一個炎熱的夏日,媽媽帶她出去玩。她渴了,讓媽媽
給買酸奶和飲料。媽媽說:“可以,但隻能買一樣,是買酸奶,還是買飲料,你自己選擇。”她站在酸奶和飲料前,猶豫了好一會兒,最後決定買從未吃過的酸奶。誰知,一股很不習慣的味道使她剛剛喝了一口就吐了出來:“太難喝了!”媽媽什麼都沒有再說,拿起這瓶酸奶喝了下去。她呆呆地站在飲料前,渴望媽媽再給她買一瓶飲料,可是媽媽就是沒有給她買。
我的這位女友說:“這件事我總忘不掉,它讓我明白,自己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以後再選擇什麼時,我就慎重多了。”
這位女友的故事使我想起一位大畫家教育女兒的故事:
有一次,女兒上學遲到,怕老師批評,就坐在車裏哭,央求父親陪著進教室。女兒想的是:爸爸是小有名氣的畫家,看在爸爸的麵子上,老師也許就不會責罵自己了。這位畫家父親給了女兒兩個選擇,一是自己進教室,另一個就是立刻回家。“要知道,你今天不想麵對的,明天還是一樣必須去麵對。”於是,女兒自己走進了教室。
自己的行為,就要自己負責。這個觀念的樹立,對成長中的孩子有重要的影響。
有人說,今天的孩子都是家庭的“小皇帝”。而我卻認為,他們是思想、活動嚴格地受到父母禁錮的“小奴隸”!
曾經有一個孩子氣鼓鼓地對我說:“人們都說我們是‘小皇帝’,我可
不這麼想。皇帝什麼都說了算,我在家裏卻說了不算。雖然平時吃什麼穿什麼,他們都依我,可是到了攢錢買大件時,他們卻不讓我發表意見。我說應該買一個錄音機,爸爸、媽媽、姐姐三個人六隻眼盯著我,說:‘這是大人的事,哪有你說話的份兒呀?’這也太不公平了,我大小也算個人,憑什麼沒有我說話的份兒呀?”可以看出,孩子們缺少選擇的機會,因為大人們根本不給他們這種權利。
我們做父母的,在對待孩子的事情上常常是“幫你沒商量”,主觀地為孩子做決定,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孩子上小學,替孩子收拾書包,背書包;孩子參加興趣班,替孩子選興趣;孩子去春遊,替孩子在車上“搶”座位;孩子要考大學,替孩子選學校,選專業;孩子上大學,替孩子扛行李,收拾床鋪……無怪乎有人說,孩子有點什麼事情,最忙乎的是家長。
家長包辦一切,孩子卻沒有事情可做了;家長情緒飽滿、樂此不疲,孩子卻早沒有了興趣,在一邊“旁觀”。
就拿孩子上興趣班來說吧,有的家長常常“自作主張”為孩子報名上興趣班,可孩子卻一點也不願意領家長這個情,因為孩子一點這方麵的興趣也沒有。
“減負”以後,我去北京幾所重點小學和孩子們聊天,想聽聽他們說一說“解放”後的“快樂”感受。誰知,一個漂亮
的小姑娘愁眉苦臉地對我說:“減負前,我媽給我報了三個興趣班,減負後,我媽說這回有時間了,不能閑著,又給我報了兩個興趣班。我都快煩死了,哪有快樂呀!我每天真是度日如年啊……”
情況像她這樣的孩子不止一個。
一個男孩子告訴我:“我爸逼著我學鋼琴,我不愛學,他就打我,還說什麼有了特長考大學可以加50分!”
我對他們說:“能加分的隻是極少數。每年全國報名參加藝術特長生測試的學生相當多,其中報考鋼琴的竟占一半,而被各個重點大學降分錄取的隻有幾個人,被選中的概率真是太小了。如果你不喜歡彈鋼琴,單純為那50分去拚命,我看不值。”
男孩說:“您要是我爸就好了。我可說不服我爸,我不知道我得熬到哪一天……”
家長們對設計孩子的未來興致勃勃,孩子卻覺得苦不堪言。家長替孩子著急,替孩子花錢,替孩子受累,到頭來孩子非但不領情,反而感覺被愛得“死去活來”。
我們真應該冷靜地想一想,我們讓孩子學這個學那個,孩子不願意學,不想學,不好好學,我們豈不是白花錢?
有位爸爸讓孩子學習特長,將來好在上大學時加分,前後花了20000多元錢,結果孩子不但沒有學成功,沒有考上大學,反而對生活失去了興趣,每天隻想著自殺。這位爸爸真是追悔莫及,寫信
給我,求我救救他的兒子。
我想,這幾位家長的初衷都是好的,想讓孩子多學幾種本領,以防將來被社會淘汰。但是,他們的做法卻是錯誤的,沒有征得孩子的同意便自說自話地為孩子做決定,孩子會高興嗎?孩子不願意去做的事,你非讓孩子去做,孩子能做好嗎?
我兒子在上中學時,自己報考了學校的軍樂班,想吹大號。我不太願意讓他去,覺得吹大號將來不會有什麼用處,反而會耽誤學習。可兒子說:“您不是‘知心姐姐’嗎?能不能先去我們學校看看,調查一下再表態?”我想,對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嘛!
開學前,我去了學校,那是一個“赤日炎炎似火燒”的中午,軍樂班的學生們就站在操場上。隊列中,胖胖的兒子被曬得滿頭大汗,卻擦也不擦,隻是筆直地站在那裏。我知道,他是在“表現”給我看——他喜歡吹大號,甚至不怕任何困難。
休息時,當著樂隊老師的麵,我問兒子:“你真的喜歡吹號?”
“是的。”
“學吹號很苦,你也許會遇到很多問題……”
“我知道。有苦我自己吃,有汗我自己擦。”
“好,我同意了。但你要努力啊!”兒子的話感動了我。
就這樣,兒子開始利用課餘時間學習吹大號,一直吹了六年,後來,竟然還成了北京市學生金帆藝術團三團的首席大號演奏員。現在,他在大學
裏,還是學校業餘樂隊的一個骨幹呢!
選擇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是從小培養的,因為選擇是建立在對自己負責的基礎上的。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孩子就會對自己負責,就會做出讓你也覺得吃驚的成績來。
在成長的道路上,孩子會麵臨許許多多的選擇。我認為,最重要的選擇在三個方麵:朋友的選擇、對象的選擇和工作的選擇。這些選擇是否得當,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一、朋友的選擇
沒有快樂童年的人生是不幸的,沒有朋友的童年則更為不幸。
作為《中國少年報》的“知心姐姐”,我們經常有機會到全國各地去主持接聽“知心電話”。從青少年打來的電話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他們有一種渴求,那就是渴求朋友,渴求友誼。
孩子們經常問道:“怎麼樣才能找到朋友?”“什麼樣的朋友才算得上是好朋友?”
在求友的問題上,我認為有這樣一個原則:求異。
很多人樂意尋找與自己的性情、誌趣等方麵有相同之處的人做朋友。實際上,這樣去交朋友很有局限性。雨後的彩虹會顯露出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絢麗的色彩,更何況多姿多彩的人生、各種各樣的人呢!如果總是跟與自己誌趣相同的人在一起相處,今後麵對紛繁的社會,你會無法很好地去適應。你會遇到很多與你的性情、誌趣大不相同的人,與他們
相處,你會感到別扭,甚至還會發生摩擦和衝突。
所以,在選擇朋友的時候,應該選擇一些跟自己有所不同的人做朋友。有不同之處,就意味著有互補的可能,你的長處會被對方吸取,你的不足也可被對方的長處所補充。兩個彼此相異的人相處久了,互相影響對方的同時,自己也會變得完美。
說到求異,異性的同學能不能在一起相處,成為朋友呢?
有一次,一個男孩說:“我在班裏跟一個女生說了句話,他們就亂說我們在搞對象。”於是,我在這個班裏開了一個討論會,讓孩子們分別說說男孩和女孩各有什麼優點。男孩們說:“女孩子細心,守紀律,學習好,會做家務活。”女孩子說:“男孩子力量大,膽子大,說話聲音大,好打抱不平。”我跟他們說:“男孩子有男孩子的優點,女孩子有女孩子的優點,在一起玩,才會取長補短。”
一個女孩子還告訴過我這樣一個小秘密:“我們跳皮筋時,隻要有男生在旁邊看,我們就跳得特別來勁。”一個男孩說:“每次我們打架的時候,隻要有女生圍觀,我們就越打越來勁。”
在學生時代,男女同學之間純真無邪的友誼,有時候會給人的一生留下甜蜜感人的記憶。
記得我上小學時,我們的學習小組裏有一個不愛說話的男生,整天一副木訥的模樣。我經常在學習上幫助他。幾年後
,我插隊回北京探親時,在街上碰到了他。他隻說了一句話:“我媽讓你有空兒到我家去一趟。”我去了一看,隻見小屋子中央的桌上,擺滿了大蘋果、香蕉和大鴨梨,我驚呆了。他說:“小時候你總幫助我,你吃吧!”這樣的小事,過了20多年,他還記得。後來,我媽媽告訴我,在我插隊期間,很多男生都到我們家幫我媽媽做家務,其中就有這個同學。他經常幫我媽媽運煤、拉白菜,做了很多事情。每當我想起這些事,就十分感動,童年時期的那些經曆,讓我懂得了什麼是善良。
我之所以提倡交朋友求異的原則,主張男生和女生交朋友,好學生跟差學生交朋友,城市孩子和農村孩子交朋友,等等,是因為我希望,讓不同類型的孩子在一起交往、相處,令他們成長得更加全麵,成為一個能夠適應社會、與社會有著廣泛接觸的人,而不是一個孤獨、怪僻的人。
二、對象的選擇
這種選擇,是孩子們在今後人生中將要麵臨的一個重大的問題。作為家長,無須回避這個問題,應該坦誠地告訴自己的孩子,怎樣選擇終身伴侶,用什麼標準來選擇終身伴侶。
曾經有一個廣西桂林的六年級女孩問我,“喜歡”和“戀愛”是不是一回事。我告訴她不是一回事。喜歡,是一個人對另外的人或事在情感上的表現,而戀愛則是一個男人和一
個女人之間的感情關係。她說:“我喜歡我們班一個男生,我能跟他結婚嗎?他個子高高的,臉白白的,學習特別好,挺有魅力的。”我告訴她:“現在不行,因為人是會變的。”我給她舉了一個例子:我小時候,中隊委員會裏也有這樣一個男生,當過大隊長,女同學都很喜歡他。過了30年後我們再見麵的時候,我發現他變了,個子沒怎麼再長高,臉也沒那麼白了,不像以前那樣有魅力了。
我告訴這位女孩子:“你現在要做的事就是,把你對他的那份感情埋在心底。十年以後,等你們都長大了,你再看看自己是不是還喜歡他,如果還喜歡,就再和他聯係,等到了結婚的年齡再結婚。”
她聽了這番話,感動得直哭,說:“因為有這個男朋友,爸爸媽媽不知罵了我多少次,老師、同學都嘲笑我。他們越說我,我越跟他好。可你卻不同,你那麼坦誠地和我講了這麼多,我太感動了。”看得出,她對這份感情是嚴肅而認真的。
還有一個夏天的晚上,我騎車回家,路上碰到一個小青年,他說:“我酒喝多了,找不著家了。你能告訴我勁鬆小區怎麼走嗎?”我告訴他,自己正好和他一路。他便一直跟著我騎,並自言自語地說:“我是電器修理部的,我叫彭小剛。你叫什麼名字?在哪兒工作?”我如實告訴了他。他說:“你就是‘
知心姐姐’呀!那你知道我現在想些什麼呢?”我說不知道。他說:“我想找一個漂亮的女孩做女朋友。你說,我怎麼就找不著呢?”我真誠地告訴他:“打鐵必須自身硬,女孩子都喜歡堂堂正正的男子漢。”
一路上,我又講了什麼才是真正的男子漢氣質,並教給他怎樣才能追求到好女孩。
他頗有感慨地說:“你說得真是太好了!我已經22歲了,長這麼大,還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這些呢!”
這件事,給我的感觸很深。這一代青少年,感情的世界實在是太貧乏了。而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又是那麼吝嗇地為他們提供這方麵的谘詢和建議。這是父母的失職,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失職。不僅一般的青年有這樣的困惑,從事教育工作的年輕人也有這樣的困惑。一位年輕的女教師曾專程來見我,對我說:“我的男朋友是雲南某部隊的軍官。我去過他們部隊,他們的首長也挺喜歡我的。但是,我卻很矛盾,和軍人結婚,就有可能長期兩地分居。現在,他提出要和我訂婚,我不知道應不應該答應他。”
我真誠地說:“當軍人就意味著奉獻,做軍人的妻子,就要有做奉獻的準備。如果你的丈夫為了祖國而負傷,你要伺候他一輩子;如果你的丈夫光榮犧牲了,你就要負擔起照顧他父母的重要責任;如果因公長期兩地分居,也要一句怨言也沒
有。如果能做到這些,你就和他結婚;如果覺得做不到,就不要訂婚,更不要在他麵臨危險的時刻跟他說再見,那樣對他的打擊太大了。”
她感動地說:“謝謝您。在這以前,我一直以很高傲的姿態想我們之間的感情,從來沒有想過要為他奉獻些什麼。這個問題,我的確需要認真地考慮一下。”
在選擇對象這個問題上,尊重是最基本的原則,要懂得尊重對方,也要有奉獻精神。可是,有一些年輕人卻總懷著不明朗的心理,想著從別人那裏得到些什麼,或者利用別人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這都是不道德的。
許多年輕人在選擇對象的問題上,不僅沒有正確的原則,而且還站在了錯誤的立場上。選擇對象時要求太苛刻,往往搞得雙方不歡而散,甚至抱怨終生。
我曾對一些大齡女青年說:“找對象要找喜歡你的人,而不應該隻是你喜歡的人。如果一味地想尋找一個自己想象中的理想人物,恐怕一輩子也找不著呢!”我也曾對一些男青年說過:“你要是真心喜歡一個人,千萬不要對她挑剔過多。”俗話說:“情人眼裏出西施。”你喜愛上一個人,便應能夠容忍對方的缺陷或不足,也應該真誠地陪伴對方,走完今生的路。
因為工作,我有機會接觸到大學的學生。大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十個中有九個是關於戀愛問題的。他們談到,在
大學校園裏談戀愛成風,相當比例的學生都有戀愛的對象。夜幕一降臨,原本書聲琅琅的校園成了戀人們相會的“街心公園”。
在廈門的一所大學裏,一個男生因為追求一個女生沒有成功,便跳樓自殺了。這件事,對男同學震動很大,他們組織了一個“五草研究會”,一起調侃、總結戀愛的現象和經驗,提出了戀愛的“五草精神”:第一,“天涯何處無芳草”——好女到處都有,男子不必太著急;第二,“兔子不吃窩邊草”——不能找身邊的女生做對象,目標太集中;第三,“疾風知勁草”——不要聽女生灌了幾句“迷魂湯”就上當,而要經過長期的考驗;第四,“好馬不吃回頭草”——戀愛不成就算了,千萬不要強求;第五,“老牛啃嫩草”——男子年齡大一些,才能找到好的女子,不要過早地涉足戀愛。這幾位男生說:“自從有了‘五草精神’,我們的精神獲得了解放。”
這些大學生所總結的“五草精神”,聽起來難免偏頗,但畢竟說明一點:一些年輕人已經開始有意識地、認真地麵對戀愛和選擇對象問題了。這也難免令我們汗顏:為什麼我們這些父母、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不早一些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呢?選擇對象,對於年輕人來說,是不可回避的、早晚要考慮的問題。作為年輕人的父母、長輩,我們要有一種責
任感,給孩子們一些必要的指導,免得他們走彎路!
三、工作的選擇
如果說過去封建意識的束縛使那時的青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的話,那麼現在的青年人有能力主宰自己的一切了。改革開放的政策,給人們提供了無數發展的機會,隻要你肯付出努力,任何理想都有可能實現。
對於青少年來說,指導他們正確選擇“將來幹什麼”的辦法,就是進行生動的“理想教育”。
一位教師曾在學生中搞過這樣的教育,她讓每一位同學寫一篇“我長大了做……”的作文。
一個小女孩說:“我長大了要當教師。”老師就告訴她:“老師是要麵對許多學生講話的,你以後說話時就不能帶‘後來呀’‘這個呀’一類的口頭語;而且講話的聲音要洪亮,儀表要好,手勢也要適度。以後回答問題時,請你到講台前邊來。”
有一個粗心馬虎的女孩子說:“我將來要當醫生。”老師說:“醫生是個神聖的職業,需要特別細心,否則會對病人造成傷害。所以,以後你不能因為馬虎而出現錯誤。”
有一個淘氣的小男孩說:“我要當警察。”老師說:“好,咱們班剛發生了一件事,班裏養的幾條金魚不知讓誰給毒死了,請你把這個案子破一下吧。”結果不出兩天,這個小男孩就把案子破了,因為他本人就參與了“作案”。老師知道了真相,並沒有批評他
,卻誇他了不起。他找了個好聽的說法承認了自己的錯誤:“老師,我打入了‘敵人’內部。”
這次活動搞得很有意義。孩子們立下了今後的誌願,更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通過努力追求,我相信他們一定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
現在,有些家長習慣於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希望他們成為這個家那個家,其實孩子自己未必喜歡。家長們應該把選擇興趣的權利還給孩子,讓他們自由選擇,自由發展。
選擇,對一個孩子來講是十分重要的,盲目比淘氣要可怕得多。一個孩子如果隻知道聽話,讓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庸庸碌碌肯定不會有什麼發展。而那些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知道怎麼去做的孩子才會有出息。
在培養孩子的選擇能力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法:一是多出選擇題;二是多搞一些活動,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三是回答問題不要答得太滿,要給孩子留有思考的餘地。
比如,有孩子問你:“有沒有飛碟?”你不要不假思索地告訴他“有”或者“沒有”,可以婉轉地說:“我不是科學家,所以回答不了這個科學之謎,需要你們長大以後去解開這些謎了。”一次,一個孩子打電話來問:“世界上有沒有恐龍?”當時,在報社實習的大學生肯定地回答道:“世界上沒有恐龍。”結果,那個小孩立刻反駁說:“世
界上有恐龍!11個月前,澳大利亞發現了一個恐龍蛋,如果它孵化出來了,怎能說不是恐龍呢?”
從我的經曆中,我體驗到,一個人如果選擇了自己熱愛的工作,那他便會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和才智,並自覺地以苦為樂。我從小就想當《中國少年報》的記者,做一名大家喜歡的“知心姐姐”,當我如願以償時,我便竭盡全力地工作,並以工作為自己的生命。
我最喜歡馬克思的一段名言:“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麵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衷心希望我們的孩子能有這樣的選擇。
困難和挫折是最好的教育
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困難和挫折是最好的大學。
居裏夫人是我們全世界女性的驕傲。她那種在挫折和困難麵前不屈不撓的精神著實令人折服。她曾經說過:“我從來不曾有過幸運,將來也永遠不指望幸運,我的最高原則是:對任何困難都決不屈服!”
困難和挫折,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是一所最好的大學。無論什麼人,隻要他沒有嚐過饑與渴的滋味,他就永遠也享受不到食物和水
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麼滋味;一個孩子,如果他沒有經曆過困難和挫折,就品味不到成功的喜悅,沒有經曆過苦難,就永遠感受不到什麼叫幸福。
良好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受到挫折後的恢複能力,以及百折不撓、不向挫折屈服的精神,是成功人士不可缺少的素質。培養承受苦難和不屈服於挫折的能力,對今天的孩子尤為重要。
近年來,在培養新世紀人才的話題中,挫折教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讓孩子在艱苦的環境中,一洗養尊處優的習氣,磨礪堅強的意誌,學會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和技能,培養他們的韌性、耐挫力和受挫後的恢複能力,從而使他們不僅學會從別人或外界的給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從內心深處激發一種自己尋找幸福的本能。這樣,他們才能在任何困難和挫折麵前泰然處之,保持樂觀。這是人生的無價之寶。
我們做父母的,不願讓孩子去經曆苦難,總是千方百計地為孩子設計充滿笑臉和鮮花的明天。但是,生活是無情的,也許有千百種災難在等待著一個年僅幾歲或十幾歲的孩子,畏懼這些災難的人,永遠不會有幸福。你不讓孩子去麵對不幸,這些不幸卻會主動找到他。
這裏,我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湖北武漢,有一個叫龔昊的男孩,他被歹徒劫持先後拐賣到河南、河北農村,
他機智勇敢,一次次逃離“虎口”,三個月後,他帶著滿身傷痕,隻身逃回家。
100多個日日夜夜,1000多裏的茫茫原野,龔昊是怎麼熬過來的呢?
龔昊的父親是一名普通工人,家裏十分貧寒。在龔昊很小的時候,媽媽就離開了家,他跟著爸爸長大。無助的爸爸,隻能要求孩子自立,龔昊從小就會幫家裏做一些事情。
一天早晨,不幸的事情發生了。
龔昊去上學,忽然心血來潮,沒走每天走熟的大道,拐向了鐵路橋下邊的小道。初春的早晨,路上行人很少。龔昊遠遠看見鐵路橋旁停著一輛出租車,車外兩個戴墨鏡的男青年向他招著手:“小同學,過來,問個路。”
龔昊以為是外地人迷路了,於是,就走了過去。
龔昊剛走到汽車旁,猛地,一個人捂住他的嘴,另一個人拽著他的胳膊,把他推進了車裏。
車開動了。龔昊想喊,一個蒙麵人用匕首頂著龔昊的腰部,惡狠狠地說:“不許喊,喊就殺死你!”龔昊明白,自己遇到壞人了。原來以為壞人隻有電影上才有,可是災難卻偏偏降臨到自己的頭上。
龔昊被賣到河南鄭州郊區一個姓李的農民家。姓李的農民對他說:“你給我當兒子了,如果你想吃好喝好,就得給我好好幹活!”龔昊這才知道,自己被賣了。
在李家,龔昊沒吃上一頓飽飯。李家人吃的是米飯蔬菜,他隻能吃
剩下的饃,喝點玉米糊糊。白天,一個老頭看著他下地幹活;晚上,把他鎖在灶房裏。他隻好蜷縮在冰冷的幹草堆裏傷心地哭,想爸爸,也想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