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張柬之聽到釋如剛才講到禪宗祖師說什麼“佛是了事的凡夫,不要執著於佛經上所有的話......”突然想起江湖盛傳六祖惠能一些諸如“不識字”、“無文化”、“目不識丁”、“文盲”乃至“文盲哲學家”等風言風語,於是乎,他見釋如剛說完“隨順法相”,未待他繼續開口講下去,便將這一話題拋了出去,看看這個大和尚怎說。
“請問施主,何謂‘文盲’?‘目不識丁’又怎麼解釋?”釋如不愧是個老江湖,西來的和尚,一下子就把這一難題拋回給張柬之。
張柬之自幼飽讀詩書,金榜題名的朝中宰相,猶如這些小兒科豈能難倒他。
隻見張柬之不慌不忙地站起來,引經據典回答釋如的問題:
“文盲”,是指不識字或者不會寫字的成年人。目不識丁,基本釋義:“丁”,最簡單的一個漢字。意為連一個字也不認得,借以形容人不識字或沒有學問。出處:《容齋俗考》:今人多用不識一丁字,謂之《唐書》。
張柬之解釋完“文盲”和“目不識丁”後又說,“目不識丁”,是一句漢語成語。出自《舊唐書??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其在句子中構成主謂結構。下麵,老朽講講“目不識丁”這句成語的出處:
以前,有個財主姓丁,他有一個兒子,都十多歲了,還什麼都不懂,請了好幾個先生,就是教不會。丁財主心裏可急壞了,一天他出榜文,聲稱若誰教會丁少爺一個字賞銀十兩。
一位老秀才見了,心想:這孩子再笨,也不至於不知道自己的姓吧?況且,這個“丁”字筆畫簡單,又好寫,又好認,我怎麼會教不會他一個“丁”字呢?於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財主家後,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爺學習“丁”字,一晃就過了九天,丁財主要靠丁少爺。老秀才怕丁少爺忘了,特意準備了一根釘子,讓少爺拿著,說:“萬一忘了,看看手裏的東西,就想起來了,懂嗎”少爺點了點頭。
秀才領著少爺去見丁財主,寫了一個“丁”字說:“小少爺,這個字怎麼念”
誰知少爺看了半晌,還是想不起這是個啥字。秀才趕緊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麼東西”
丁少爺低頭一看,說:“一根鐵棒。”
秀才一聽,氣得直跺腳:“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識‘丁’不要緊,我的十兩銀子可完了。”
從此,“目不識丁”這句成語便傳開了。
“六祖惠能總不會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都不會寫吧?”一定禪師聽了張柬之所講的目不識丁這個故事後,禁不住問張柬之。“至於六祖惠能學問,那就不用老衲再費唇舌了。”
張柬之想著一定道:“有人說,六祖惠能是個文盲。各位,在未判斷這種說法是否有損六祖惠能形象之前,請看以下發生在六祖故鄉的一件事,看看六祖鄉人對這一說法是怎樣的。”
前幾天,老朽在六祖故居夏盧村,經過講古台時,台上一名說書人念念有詞,說“六祖惠能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該說書人話音一出,台下的聽眾反應甚為強烈。其中,坐在前排有一位聽眾頗為激動,隻見他“霍”地站起身,指著台上那名說書人,“你好說吾說,說六祖惠能係文盲!”欲衝上台去和那名說書人理論,被身旁幾位聽眾勸住,義憤之情,難以言表。“從上述幾個事例說明,有關‘六祖惠能目不識丁’、‘文盲’等,老朽認為失之偏頗,甚為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