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著一袋子黃澄澄的玉米粒,全家人都瞪大了眼珠子。
“盈兒,這就是你說的玉米?這麼大的粒子,太好看了,一定不難吃,能畝產多少?”
“爺爺,在水肥充足的情況下,也就能產八百斤。”
“八百斤?這麼高的產量?”
八百斤還高,前世東北的玉米產量都達到兩三千斤了,這個時代沒有化肥,她不敢報太高的產量,隻說了個保守的數字。
“奶奶,咱們中午就吃玉米,讓你們都嚐嚐是啥味。”
於是,葉清盈在商城裏買了一二十個鮮玉米,十斤玉米麵,五斤玉米碴子。
在她的指導下,煮鮮玉米,蒸玉米窩頭,貼玉米餅子,熬玉米碴子粥,中午開起了玉米宴。
新出鍋的煮玉米,是在冷庫裏保鮮存放的,剝掉外皮,一股清新的糧食香味撲麵而來,咬一口軟糯香甜,回味無窮。
窩頭和玉米餅子,有一股特殊的糧食香味,口感有點粗糙,但是很抗饑餓,尤其是貼在鍋綁上的部分,煎出焦黃的鍋巴,吃在嘴裏,特別的香。
玉米碴子粥也很粘稠,比起大米粥,又有另一番風味。
一頓玉米午飯吃下來,全家人都吃撐了。
當場表示,把全家的地都種上玉米,十三畝地,一畝要是能產八百斤,就是一萬多斤糧食啊,全家人吃一年都吃不完。
下午,葉清盈在商城裏買了一個玉米點播器,就是那種一根竹筒,頭上按一個三角形的鐵鏟,用力一插一推,可以在地上開一個小坑,再把一顆玉米種子從上頭放到竹筒裏,種子就會落入地上的小坑,抽出點播器,用腳踩一下,一棵玉米就算種完了,非常簡單。
葉清盈特意沒有多買,讓他爹按照這個樣子,去找鐵匠打製幾個鐵鏟,回來找竹筒自己安裝,以後推廣起來也簡單多了,不用完全依靠商城。
第二天,四五把竹筒點播器製作完成,葉老頭父子三人,林氏張氏妯娌倆,加上葉清盈,一家六口齊上陣,去麥地裏點播玉米。
當然葉清盈是輔助的,她比點播器高不了多少,病剛好,再說麥地裏的麥芒也紮人,葉家人可舍不得自己的閨女幹活,讓她監督一下就行了。
到了地裏,按葉清盈的安排,一人一隴,間距一尺左右,向前走著進行點播,由於肥力不足,不能種植的太密,如果肥力充足,合理的密植,株距十公分一棵,能提高很大的產量。
這種種植方式,非常簡單,也不用別人輔助,一個人就能操作,速度很快。
村裏人看到葉家一家人都在麥地裏忙活,背著個布兜,拿著個竹筒,邊走邊幹,都好奇的圍攏過來。
“葉叔,麥子還沒熟,你們家在幹啥?”
“種玉米!”
葉老頭底氣十足的說。
“玉米是啥東西?”
“去年老大去山裏打獵,發現大山裏長著一小片這種東西,嚐了一下還挺好吃,就留了種子,看它長的好看,就給它起了個名字,叫玉米,今年在地裏種一下,看看收成如何?”
老葉家早就想好了說辭,並統一了口徑。
那人在葉老頭的手裏接過幾個玉米種子,看到黃澄澄的,樣子是不難看。
“人家種莊稼都是先耕地,再播種,你們倒好,直接向地裏下種,到時候收麥子時它就露頭了,不怕他弄壞了?再說這東西能吃嗎?能長成莊稼嗎?要是沒了收成,你們家吃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