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通讀全書,回味無窮,再通過這篇後記來談談編書與《豐子愷·藝術的逃難》電影拍攝背後的一些故事。
這本與電影同名的豐子愷散文集,編選篇目主要按照豐子愷1937-1947年這十年間所跨越的十餘個省份的逃難路線編排。書中劃分的六編,是豐子愷與家人逃難途中的六個重要居留點,目的是幫助讀者了解豐家在逃難途中某個時段所發生的事情。因為當年豐子愷寫文、繪畫時不曾想過編輯這麼一本書,更沒有想過還會把這十年的經曆拍成電影,所以有的文章是他當時所記,有的是後來追記的,因而在時間、地點甚至事件的內容表述方麵有交叉或者不完全一致,也是難免的。
由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浙江傳媒學院與桐鄉市委宣傳部聯合拍攝的電影《豐子愷》於2020年夏完成拍攝,這是有關豐先生的第一部影片。因為其中有些鏡頭需要用“手替”演員,而我表哥宋雪君多年習豐體字畫,攝製組便邀請我們前往橫店影視基地。所謂“手替”,也就是隻拍攝背影或手部特寫,但凡電影中需要拍攝豐子愷先生作畫或寫字的鏡頭,都由表哥宋雪君來完成。
我們一行是懷著好奇的心情來到這裏的。畢竟是第一次拍攝豐子愷主題電影,而且豐子愷電影的腳本又是選取豐子愷一生最難表述卻又最有教育意義的一段——抗
日戰爭時期的逃難。豐子愷有七個子女,其中最小的兒子豐新枚是在逃難路上出生的,電影腳本所寫的時間跨度將近十年,這樣光是豐子愷的子女就要有兩套小演員班子:開始逃難時六個子女,後來孩子長大,要換另外一套演員並增加誕生於逃難路上的孩子豐新枚,這樣就有十三個孩子。這些孩子怎樣管理,怎樣指導他們拍戲,以及這麼多場景怎樣協調,都是我們最最好奇的。
片場“手替”拍攝的任務順利完成,抽空與部分演員合影後我們就回到上海,期待著電影配音、剪輯等後期製作的順利完成。到2021年的春節前夕,我們等來了家屬即將觀看樣片的好消息。興奮之餘,表哥宋雪君問了聲:“外公有關逃難這段經曆的書還沒有吧?”豐氏家族的著作權是我們幾個在管理的,但記憶中確實沒有這樣一本書。豐先生的隨筆集出版了很多,但選編類似的比較多,一些名篇都是反複入選,唯獨寫逃難路上艱險經曆的文章、抗戰中的一些檄文,以及表現抗戰主題的許多漫畫,卻是很少入選,而這些,無論是在抗戰時期,還是在當今社會,都是很有教育意義的。
於是立刻動手,查找資料,修整漫畫圖片,查找老照片,撰寫前言、後記以及編者導言,我們在最短的時間裏把這本書編寫了出來。
《豐子愷》這部影片不是院線片,
而是由電視台播放,所以不像院線商業片那樣,要召集許多明星演員。這部片子的導演是王小列,以前曾擔任《戰狼Ⅱ》的海外拍攝,這一次是擔任導演。主要演員,也就是豐子愷夫婦的扮演者,由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專業的演員擔任。演外公豐子愷的是李解,演外婆徐力民的是王晴。小演員是從五百多個孩子中海選的,主要是桐鄉籍孩子,僅豐華瞻的扮演者是杭州人。他們雖然都是第一次擔任電影演員,但演出認真、自然、到位,感人至深。
宋雪君為電影中書法和繪畫部分補鏡
還有一件很有趣的事,電影拍攝期間,孩子們都按自己在劇中擔任的角色相互稱呼,就這樣,我們在這群孩子身上看到了我們上一輩兒時的影像並聽到了他們的名字:陳寶(阿寶、寶姐),林先(先姐),寧馨(軟軟),華瞻(瞻瞻),元草(草弟),一吟(小妹),新枚(恩哥),豐子愷夫婦和他們的孩子們,活躍在橫店影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