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劇

日本戲劇經過近代革新,於1909年前後有組織地開展了新劇(話劇)活動。其標誌是小山內薰、市川左團次發起成立自由劇場和坪內逍遙創辦文藝協會,成為新劇運動的出發點。小山內薰先後公演改編自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伊原青青園的《子煩惱》、島崎藤村的《破戒》,以及夏目漱石的《我是貓》,特別是成立“易卜生會”,不僅推動了易卜生的戲劇研究工作,而且成為促進日本近代戲劇運動發展的基礎。其後,小山內薰與“明治座”的市川左團次推動舊劇劇場的改革,成立自由劇場,企圖通過翻譯劇的實驗性演出,探索新劇發展的道路。

自由劇場開始以移植西方近代劇(話劇)為主,首先公演了易卜生的《約翰·蓋布裏埃爾·博克曼》。小山內薰在排練這部戲時,特別發表文章主張上演新劇不能沿用舊劇或新派劇的演技法,而應采用新的表演法,同時積極培訓演員采用這種戲劇的演技法,從而揭開了日本新劇的序幕。其後陸續上演了高爾基的《夜宿石門》、梅特林克的《聖安東的奇跡》、霍普特曼的《孤獨的人》、契訶夫的《櫻桃園》、安德列夫的《星的世界》、布柳的《信仰》等寫實主義、自然主義、浪漫主義和象征主義的劇作。在自由劇場公演的這些西方近代劇,許多都是由森鷗外和小山內

薰翻譯的。

小山內薰(右)與二世市川左團次

翻譯劇《厄勒克特拉》

飾高爾基《母親》的山本安英

在自由劇場時代,小山內薰確立話劇導演的機製,進一步引進威廉·阿查的戲劇理論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論,提倡日本劇作家創作自己的劇本,由此從單純上演西方近代劇,進入了一個研究西方戲劇理論和藝術方法的新階段,並在新劇創作中加以實踐,寫了創作劇《最底層》以及改編傳統劇《國姓爺會戰》等,還積極扶持吉井勇、木下太郎、長田秀雄等新浪漫主義、象征主義的新進劇作家。

坪內逍遙成立了近代新劇運動主力之一的文藝協會,他們創作劇本的同時,更重視對演員的培養。文藝協會所培養的演員與藤澤淺二郎的東京演員學校所培養的演員,成為當時從事新劇運動的主力。其後文藝協會與自由劇場合並,並且分化為“藝術座”“無名會”“舞台協會”等幾個劇團,隨之還相繼成立了許多小劇團,比如公眾劇團,繼續演劇活動。出現了新劇史上稱為“群小新劇團”的局麵。其中美學家島村抱月成立了以鬆井須磨子為台柱的“藝術座”,團結一批劇作家、小說家、演員,比如秋田雨雀、中村吉藏、楠山正雄、森鷗外、穀崎潤一郎、有島武郎、長田秀雄、小山內薰等協助翻譯西方劇和創作新劇,並搬上舞台。藝

術座一度成為新劇運動的指導中心。它還與公眾劇團合作演出希臘翻譯劇《厄勒克特拉》而取得很大的成動。這出翻譯劇描寫希臘傳說中厄勒克特拉的父親遭其母與奸夫謀害後,她為救弟弟的生命,把弟弟送走。當她的弟弟返回時,他們姐弟二人合力將其母與奸夫殺死,她與其弟的友人結了婚。

話劇《華岡青洲之妻》杉村春子(右一)主演

土方與誌(後左四)與築地小劇場人們

但是,由於藝術座的島村抱月、鬆井須磨子相繼逝世;自由劇場因為經濟上的拮據,市川左團次轉向致力於歌舞伎的現代化;文藝協會也因坪內逍遙立誌發展新國劇,沒有心力投入促進新劇的再發展,先後解體,但它們對新劇活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新劇作家的創作熱情沒有消退,而且許多有實力的小說家也涉足戲劇創作,有力地支撐著新劇運動的後續發展。尤其是當時活躍在第一線上更具個性的“白樺派”“新思潮派”的作家從事的戲劇創作,在促進新劇創作的繁榮和整個新劇運動的重新發展方麵,起到了決定性的曆史作用。“白樺派”的武者小路實篤的《他的妹妹》,劇中的主角是一位很有前途的畫家,由於戰爭而雙目失明,事業受挫,讓他的妹妹記錄了他所講述的心中的反戰感情,作為演說詞,向戰爭提出了控訴。日本戲劇史家認為這部劇

作是“從明治末期到大正初期的戲劇時代的總決算,同時也是下一個時代的光輝起點的所謂劃時代的傑作”。白樺派作家中,長與善郎的《項羽與劉邦》、倉田百三的《出家人及其弟子》、裏見的《愛憎不二》、有島武都的《死及其前後》等,都成為優秀的觀念劇劇目。

久保田萬太郎

在“新思潮派”中,山本有三的《虐殺嬰兒》、菊池寬的《父歸》展示了與“白樺派”的觀念劇完全不同的社會劇的內容和風格。前者描寫一個女工遭遇丈夫和兩個孩子死亡、備受窮苦,無法為生,隻好殺死自己的病嬰,以免他在世上受罰的故事;後者圍繞一個為人之父的主人公,棄家與情人私奔,20年後浪子回頭,兒女對父親歸來或接納或拒絕的故事,它不僅表現了兒女內心對父親的愛與憎的鬥爭,而且展現了傳統的家長主義與近代的合理主義的衝突與調和的時代世相,是具有啟迪人生的意義的。由此山本有三、菊池寬並稱為大正劇壇的兩大作家,“白樺派”“新思潮派”這一新劇創作時期,日本戲劇史稱“兩種戲劇的時代”。它們的戲劇創作實踐,促進了新劇運動的高漲。

1923年9月發生大地震,日本新劇界麵臨的迫切任務是重建劇場和培養演員,於是小山內薰、土方與誌成立了築地小劇場,以保證新劇的正常公演和繼續探索演

員藝術的新的創造方法,以重振現代的新劇運動,實現改革戲劇的理想。築地小劇場成立後,小山內薰否定既成劇作家的作用,引起了當時已馳名日本劇壇的菊池寬、山本有三、久米正雄、岸田國士、久保田萬太郎等劇作家的反對,並且群起抵製築地小劇場。同時,無產階級戲劇運動勃興,直接影響到築地小劇場無法主動掌握上演的劇目,土方與誌以公演馬塞劇作《夜》為契機,也開始轉向左翼戲劇,受到了劇場內進步演員的支持,由此與小山內薰、久保田萬太郎等在藝術觀上產生了分歧。築地小劇場內部由此而產生分歧。1927年小山內薰和秋田雨雀應邀赴蘇聯參加“十月革命”十周年紀念活動,受到蘇聯戲劇的影響,小山內薰承認過去在築地小劇場包括自由劇場的工作中有錯誤,決心引進莫斯科藝術劇團的寫實主義劇本。1928年12月25日,小山內薰就此與土方與誌交換意見,同意1929年度上演無產階級作家的劇目。當日小山內薰猝逝。翌年4月的築地小劇場由於上演了高爾基的《底層》,內部對立意見表麵化,劇團主張藝術至上的主流派公開反對土方與誌,最終導致完全分裂。這期間,築地小劇場團結和培養了一批新劇新人,如著名的新劇導演千田是也和演員杉村春子、岸輝子、瀧澤修、山本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