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人反攻霸州的正是萬仁,當那百戶要下手擒拿他時,他就突然發難擒賊擒王,接著施展“拉人”神功,連哄帶騙,把那一百小兵拉到自己手下。萬仁帶著這一百多人騙取霸州之後,隨行的數百百姓緊隨其後入了城。
別看這些小百姓打仗不行,搞宣傳卻是好手,萬仁這邊剛搞定留守官員,那些小百姓就分散到城內,大肆宣揚萬仁的“仁”名,霸州城內的軍民聽說“英明神武”的萬大人親臨“指導”剿匪工作,人人興高采烈,壓根就沒想到萬仁是以平民的身份來奪軍權的。隻有少數馬中錫的親信感覺到事態不妙,倉皇逃出城去向出城“剿匪”的馬大人彙報。
可憐的馬中錫還蒙在鼓裏,他本是文進士出身的文官,如今不辭辛勞親自領兵出戰,滿腦子卻是盤算著捉到萬仁之後如何向朝廷請功。可就在他離城不過四五裏,留在霸州的親信就給他帶來一條消息:萬仁已經入主霸州了。
聽了這個消息,馬中錫差點沒從馬上摔下來,短暫的慌亂之後,馬上傳令全軍回攻霸州。他可是知道的:坐失州城的罪過是很大的,特別是霸州這個京南重地,要是不奪回來,自己腦袋不保不說,全家都要遭殃。
當馬中錫領著大隊人馬趕到霸州城外時,卻驚奇地發現城門大開,城頭上的守軍依舊如常,哪裏像是被敵占的樣子。此情此景,他不禁懷疑這是個誘敵計,忙傳令全軍暫停前進,又派出小兵先行入城打探。
小兵入了城,很快又出來,卻不跟馬中錫彙報軍情,而是高聲衝著眾小兵道:“馬中錫擁兵自重,不思討賊報國卻以擾民為亂,實是罪大惡極。萬大人親臨督軍,已察知其罪,著眾將士將其拿下問罪。”
聽到“擁兵自重”這個詞,馬中錫的腦子嗡地一聲響,早已變成一片空白。而他身後那些官兵隻是一猶豫,就紛紛上前,將他拽下馬來捆成一團。
霸州官衙內,萬仁早已升坐高堂,而賽仙兒坐在一旁,伏案疾書,三道文書從她手上遞出來,傳令的小兵領了文書,火速離開衙門。
第一道文書是送入宮的,這封奏疏很長,主要內容就是告訴正德,他萬仁又回來了;同時陳述軍情,並提出剿匪方略:四麵堵截賊軍防其四處流竄,並加調邊軍南下剿匪;剿撫並重,首犯必加嚴懲,脅從從輕發落,以此分化瓦解賊軍。
第二道文書是發給霸州治下各縣鄉的,主要內容是安民告示,同時命令各地方政府要妥善安置好流離在外的百姓,並派人護送他們回歸本鄉。
第三道文書是發給附近各軍的軍令,嚴令不可亂殺百姓亂劫民財,如有違令者,一律軍法處置。
剛剛處理好文書工作,一眾人等就押著馬中錫上了公堂。按說這位提督軍務的馬大人是右僉都禦使,正四品高官,不過在萬仁的眼中,他已經上了死神的名單。
“本官是朝廷命官,你無權扣押本官。”一見到身著青布衣的萬仁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作威作福,馬中錫就開始亂叫起來。
“我有沒有權不用你管,鑒於你治軍無方剿匪不力,我已奏請聖上,要將你斬首示眾,以平民憤。”
“本官無罪,聖上聖明,更不會偏聽你一麵之詞。”馬中錫哪裏想到萬仁會這麼狠,一上來就點明要他的命。
“你有沒有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隻有你的項上人頭才可以平息民憤。我已經查明了,你與賊軍首領私交甚密,賊軍作亂於北直隸山東河南一帶,你卻坐視百姓身陷水火而擁兵不出,賊軍又相約不劫你家,就憑裏通賊軍這一條,你死得不冤。”萬仁一揮手,道:“把他押下去好生看押,待聖旨一到,就將他斬首示眾。”
客觀上說,萬仁也知這位馬大人擁兵不出也是有苦衷的,畢竟他這個提督所帶領的是明朝兵油子集團軍,這幫家夥打仗不肯用命,欺負老百姓則是行家裏手。靠他們,打勝仗是癡心妄想,堅守不出成了保持不敗的唯一選擇。
不過道理歸道理,有些道理是不能講的。在那些飽受反軍欺淩的百姓看來,你馬大人擁兵不出陷民水火就是有罪,再加上有裏通反賊的嫌疑,這更是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了。
+++000+++
正如這夏天的天氣一樣,這幾個月來,正德的心情一直煩躁不堪,先是萬仁不辭而別,接著又是萬智辭官不出,失去了萬氏兄弟兩大智助,正德這才意識到自己是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何等的脆弱和無助。
本來,宮廷還有高鳳可當一麵,可是自從萬仁走了之後,這位老公公沒多久也病倒了。內閣倒也還能發揮應有作用,可是它不過是一個執行機構,而擁有決策權的正德在沒有智囊團相助的情況下,輕易就聽信了張國舅的一派胡言。為了早修南北禦道,他想都沒想就同意讓張國舅大搞挖油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