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六、道高一尺是神通(1 / 3)

戰爭不順,再增兵是有風險的,後金鐵騎雖強,可畢竟家底不寬裕,如有不測則傷筋動骨,這一點皇太極心中非常清楚。

可作為一個精明的政治家,他更明白取舍之道,便是全局的戰略比什麼都重要。

後金國的建立,他立下汗馬功勞,每一步都了如指掌,如今自己當家作主,他更是知道其中艱難。

作為一個新起的年輕國家,女真雖驍勇善戰,所向披靡,但人口少,不善耕種,國力貧窮,不去搶就要餓肚子。

可搶多了,太能打了,敵人也就多了。

大明就不說了,原則上來講,女真是在人家地盤上造反鬧獨立,人家跟你為敵是天公地道。可蒙古林丹汗,朝鮮,前前後後都是對手,對國家發展造成一個環狀威脅。

皇太極一肚子治國理念,可邊防不穩,想要發展就是空淡。

因此他一定要打下一個穩固國防,讓後金國內不受外部影響,由一個部落變成一個國家,之後逐步擴張。

柿子要從軟的挰,從排列次序上,毛文龍與朝鮮榮獲第一。

這個戰略無法實現,後邊的棋就不好下,這也是為什麼他要下血本的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此時此刻他也必須這麼做,這一點已成諸旗現在的共識。

天啟七年,後金災荒,鬥米價銀八兩,人相食。

進攻鐵山,而後順道進逼王京,除了讓朝鮮臣服,還有一點就是整點吃的。

事實上,如果皇太極的計劃順利,他打算朝鮮戰事一畢,便舉全國之力打寧遠,然後攻山海關,隻要進了關,搶起來油水要多一點。

現在情況有變,他又相當務實,搶大明沒指望,搶朝鮮就變成必須的了,已經下了這樣重的本,賺不到利潤,那是相當不劃算的。

沒有吃的,再美好的藍圖都是假的。

吃的問題,邊防問題,兩個問題相加,不增兵也不行。

根據索尼對於情況的彙報,皇太極火速做出計劃調整:

第一,

命代善率正紅旗兩萬兵馬秘密火速進朝,伺機一舉殲滅毛文龍。

第二,

命阿敏繼續攻漢陽,同時派人向朝鮮王李倧勸和。

第三,

命三貝勒莽古爾泰率鑲藍旗五千人前往廣寧,監視明軍動向。

說到明軍的動向,皇太極想起一事,便問道:“碩托回來了沒有?”

索尼忙回答道:“碩托貝勒已於前日回來,交待完事後便即刻趕往前線了。”

皇太極笑道:“好啊,他心係手下將士,出了這麼趟苦差,尚未休整便往前線。”說得和顏悅色,心中卻是一陣陰霾,心想,來去都不打招呼,全然沒把自己放在眼裏,這個碩托與他哥哥果然不一樣。

範文程道:“此次福王謀反,雖不成功,達不到咱們想要的,可也讓他們自亂陣腳一陣,明國內隻怕又是一場血雨腥風。”

皇太極搖了搖頭,道:“探子來報,明國內聽不到此事的半點風聲,除了兵部尚書崔呈秀因貪汙自刎外,並無其他。福王在洛陽安穩得很,有人見到他還出城打獵。”

範文程一愣,道:“怎麼會這樣,莫不是咱們真中了他們的詭計?”

皇太極道:“本汗也看不透。照理說不通啊!咱們中什麼計呢?楊景忠知曉此事後,是咱們自願去幫忙的,開始他們還不願意,後來好話說盡,本汗允諾兩國休兵,對大明稱臣,他們才同意的。我大金隻是出一些諜工與勇士,此事敗了,咱們也談不上損失,他們便是使詐,也要釣大魚才是,何以這樣平白無故地無聲無息。?”

這確實是令人費解的事。事情的開頭是非常有譜的,從掌握的大明資訊看,福王想謀反無論從動機與曆史情況都是可信的,畢竟當年萬曆為此事鬧了好大的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