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古時代,人類的祖先和其他動物一樣是沒有語言的,彼此之間隻能用手和肢體動作來進行交流。人類最早的語言是“咦”、“呀”,“哇”,“哈”等單音歎詞,後來逐漸發展為雙音詞,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和發展,直到有巢氏時代的後期(距今約10萬年),人類才有了初級的語言。
到了燧人氏時代,人類已經有了非常豐富的語言。但是文字卻還沒有出現,所以當時隻能通過擺放石塊,並以石塊的大小、多少、堆放的方法和位置的不同,來表示不同的事物。“堆石記事”的方法既麻煩又不便管理,還很容易遭到破壞。後來燧人氏部落的織女發明了搓繩技術,隨即發明了“結繩記事”。結繩記事是用柔軟而有韌性的樹皮搓成細繩,然後將數十條細繩排列整齊懸掛在一處,在上邊打結記事。古書記載:”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即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也分裏外,先發生的事打在裏邊,後發生的事打在外邊。後來,為了能夠記錄更多的事情,織女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細繩染成各種顏色,一類事物由一種顏色代表,使記事更加清楚。“結繩記事”比“堆石記事”更方便,也更易於保存,因而逐漸取代了“堆石記事”。
燧人氏晚期(約公元前1萬年),人們發明了最早的“符號文字”。它是在“結繩記事”的基礎上發明的,最初主要由“O”、“△”、“*\\\"三個符號構成。當時有人嫌結繩記事麻煩,便把結繩記事的“結”用符號刻在石頭上,大結用“O\\\"來表示,小結用“△”來表示,重疊結用“米”來表示。後來人們發現用這種方法比結繩記事更好,不僅避免了結繩記事容易被燒毀和腐爛等不利因素,還可以永久性保存。於是“符號刻記”又逐漸取代了“結繩記事”,並且還陸續發明了數十種不同的符號來代替不同的事物,這種符號就是我國遠古時代最初的文字。
盡管符號文字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曆史,但由於它屬於密碼性質的文字,隻能在少數人中流傳,局外人根本無法破譯,所以並沒有得到規模普及。於是圖畫文字便在民間發明了,用簡單的畫麵來表現某一具體的事物,如畫一個山形圖案代表“山”,畫幾個水波代表“水”,畫一個圓形代表”太陽”,畫半個圈代表\\\"月亮”等等。由於這種文字不需要專門的學習和記憶款能享握,因此得到了廣泛的流傳,深受大眾歡迎。
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曆史悠久,據說是倉頡創造的。倉頡生於炎帝神農氏政權帝承二十六年(公元前4666年),其父係為伏羲氏,母係為史皇氏。倉頡的母親是史皇氏部落的一位女首領,名侯岡,為伏羲女媧後裔,其先祖是燧人葺茲氏。史皇氏侯岡感應天地靈氣,在洛水街邑(今陝西渭南市白水縣東南)生下了倉額。
據《黃氏逸書考)輯(春秋元命苞)記載:“倉帝史皇氏,名穎,姓侯岡…生而能書。及受河圖錄字,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紋鳥羽山川指掌麵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通鑒外紀》上說:“倉頡見鳥獸之跡,體類象形而製字。”(北堂書鈔卷七引(隨巢子)說:“史皇(倉頡的別稱)產而能書。”《河圖玉版》也記載道:\\\"倉穎為帝南巡,登陽虛之山,臨於元扈洛訥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從這些文獻中可以看出,倉頡天生就是神童,生而知之,所以後來才發明了文字。今天的洛寧縣興華鄉西北仍留有倉頡造字台,是後人為紀念倉頡帝而建造的。
古史上有很多關於“河圖”、“洛書”的記載,但其中大部分為夏、商、周曆代開國君王假借天命托古而偽造。倉頡所見的洛書應該是燧人算茲氏所創造的原始洛書,其書完全由上古文字符號“O”和\\\"●”構成。\\\"O”代表天,為陽;\\\"●”代表地,為陰。雖然全書都是一些簡單的符號,但融天文、地理、數學、玄學為一體,內涵豐富,高深莫測。
倉頡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對洛書上的符號文字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吸納了部分從民間搜集來的圖畫文字,從而創立了獨特的象形文字,後來倉頡還將象形文字作為本族的正統文字。炎帝神農氏的四任帝薑明聽說後十分氣憤,認為他忤逆祖宗大逆不道、便派軍隊征討。倉頡親率本族迎戰,並擊敗了炎帝神農氏的軍隊。之後倉頡又率族眾反擊,一路東征,攻占了黃河以北的部分地區(今豫北地區),隨後以陽武為都,自立為帝,號倉帝。後來北方的軒轅氏入侵倉頡氏的統治區域,擊敗了倉頡,倉領率族眾投降軒轅氏。隨即去帝號,並答應每年進貢糧食和財物給軒轅氏。
在軒轅氏建立黃帝政權後,倉頡成為了左史官,他不僅是我國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同時也是我國官吏製度及姓氏的草創人之一,堪稱人文始祖。黃帝以其居功奇偉,賜以“倉”姓,意思是君上一人,人下一君。倉頡死後,他的後人也被封為典史官,負責記錄和整理曆史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