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糧”行動後,子桃村終於吃上了飽飯,野豬洞附近的兩個村莊也解了燃眉之急。
這兩個村莊是一個大族的兩支,都姓花,祖上分開後,一個成了花家集,一個成了花家莊。
拿糧回來,兩村村長拎著扛著糧食來子桃村叩謝。
花老村長進門便拜,同是老淚縱橫,但這次已不再悲苦。
“這次都多虧了侄女給出的主意,要不是侄女,咱們花家,還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啊!”
花小村長撂下滿登登地糧袋子,也幹脆地跪在地上:
“鄭大姐敢想敢幹,領著咱們活了命,我這輩子誰都不服,就服你,這幾袋子糧食算是謝禮,還請一定收下!”
“花叔,花老弟,這是做什麼!”鄭大姐趕忙將人扶起,“剛才勉強度過艱難,這就不知珍惜了,這幾袋子糧食,能吃好些天呢,快拿回去!”
“鄭大姐,拿來的東西哪有帶回去的道理,家裏都得笑話死我了!
咱們說的不是虛的,是真佩服大姐!
從前隻道大姐是個女人,領著一幫女人孩子,死也不肯並入其他村子,如今再看,才知道不是大姐擰,是大姐有風骨啊!”
“嗐,什麼風骨,不過是不想鄭家的祖宗就這麼斷了香火。”鄭大姑擺了擺手,“再說這主意也不是我出的,我們家祖墳上冒青煙,出了幾個好孩子!”
“一代更比一代強,鄭家複興有望啊!”花老村長感歎。
鄭大姑也深感欣慰:“祖祖輩輩種地,不談什麼複不複興,隻要祖宗祠堂在,子桃村孩子能健康長大,我這輩子便沒遺憾了!”
“鄭大姐何必如此謙虛啊!”花小村長搖搖頭,“來時便見子桃村開墾田畝,隻這十來個人,地已經快趕上我們村裏多了,哈哈,要不是不知道大姐村中勤勞,人家都得罵我們村裏人懶惰!”
鄭大姑謙虛:“什麼勤不勤勞的,咱們農民,種地是本分,我們今年種地多,不過是得了耕作的神器罷了!”
花老村長見終於料到了正題,趕忙身子一正:“啊,可是上次袁老哥來買的什麼牽引犁?據說使用前準備工作繁複,但磨刀不誤砍柴工,已經裝好,一勞永逸!”
“不錯不錯,是我家孩子研究出來的玩意兒,咱們試了試,發現好用地很,便一口氣開了八百畝新田!”鄭大姑說起這些,心裏樂開了花,臉上也是掩飾不住地驕傲,“八百畝啊,等到秋收,什麼稅都不帶怕的!”
“正是如此,上次隻想活命,無心想求這些,如今危難已解,我們也該想想以後。
侄女看看,這耕種的新農具,能不能給我們也做出十幾套來,趁著時間還來得及,我們也多種上百十畝地,省的明年又重蹈覆轍!
我們和袁老哥,出一樣的價,一手交糧一手交貨!”
“行!種地的事兒,沒說的,必須做!”
鄭大姑那邊一張嘴,小趙嫂這邊便跑斷腿。
袁家莊那一批剛做完不久,花家集和花家莊的訂單接著就來。
想到以後這種事情許是會層出不窮,小趙嫂終於鬆口準備收徒。
安向和第一個舉手表態,孩子們也踴躍報名,小趙嫂綜合考慮之後,除安向和之外,又收了幺妹和壯壯。
村裏人都想學,小趙嫂卻隻打算收上兩個。
當然,安向和雖然跟著學,但她不算占一個名額。
因為小趙嫂總覺得,安向和以後是做大事的,學了這手藝或許有用,但給村民打農具是指望不上她的。
選幺妹是覺得她沒有親兄弟姐妹撐腰,人話少沉靜,覺得她手上有門技術,可以以後少受欺負。
壯壯純粹是跟隨安向和的腳步,作為嫡傳大弟子,他的這個名額是打出來的,第二天到小趙嫂家開始做學徒的時候,還一瘸一拐的,膀子上的烏青也沒有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