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社會曆史發展的動力 二(1 / 1)

(3) 社會改革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社會改革可以鞏固新生的社會製度或使原有的社會製度持續存在並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

第二,在社會主義社會以前,社會改革為新社會製度的誕生作量變和部分質變的準備。

第三,在社會經濟、政治等社會體製改革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人們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的變更。

2. 社會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 社會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會改革不僅僅存在於社會主義社會中,而且存在於有史以來的各種社會製度中。

(2)社會改革的特殊性,是指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改革具有自己的特點,特別是指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與階級社會的改革相比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①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是主動的、自覺的,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改革是被動的、自發的。

②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是從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而進行的,因而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有廣闊而深厚的群眾基礎;階級社會不能廣泛地喚起民眾,缺乏深厚的群眾基礎。

③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可以在社會主義製度本身的範圍內,使各種矛盾不斷地得到解決;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改革,隻能暫時緩和社會的矛盾,但不能在舊社會製度本身的範圍內最後解決它的固有矛盾。

3. 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

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革就是立足本國國情,總結實踐經驗,根據生產力的現實水平和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自覺調整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從而使社會主義製度自我完善,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各方麵的進步。

我國的改革之所以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它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製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

我國的改革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過程。

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領導核心。

改革必須在黨的領導下,按照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

我國的改革必須正確處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這個黨的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 之間的關係。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

當前我國的改革是和發展、穩定相統一的過程:

①穩定是前提,隻有社會穩定,改革、發展才能不斷推進。

②改革是動力,隻有通過改革,才能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社會穩定才能獲得可靠的保障。

③發展是關鍵,隻有通過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所有經濟社會問題,才能使改革得以持續進行下去,才能使穩定獲得堅實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