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嬋娟落上饒——楓領頭月岩鄭楓
有書載:石橋山,在(廣信)府西三十裏,山半有岩洞,遠望如月,亦名月岩,其上平坦如橋,因名。
月岩,因其整山外形似月亮且半山腰有一穿洞,此洞因形似半輪明月,稱做月亮洞,故此山又被稱為月亮山。以景色奇特秀麗,鬼斧神工而聞名。
月亮山整座山是一處丹霞地貌的紅岩山體,高聳挺拔。其中月亮洞洞長15米,寬55米,高7米。遠遠望去,就猶如紅霞掩著一輪秋月,很是壯觀。唐朝詩人程公許路經此處,見到月岩這般景色,忍不住駐足遊覽,並且詩興大發,感歎造物者的神奇,於是作詩《題信州半月岩》:
岩際半輪月,神工幻怪奇。本來無顯晦,何自有盈虧。
嵐霧凝蟾彩,藤蘿影桂枝。能令萬裏客,為爾憶峨眉。
峨眉山自古就有“峨眉天下秀”之稱。詩人程公許遊覽月亮山而聯想到峨眉山,可見月
亮山在其心中的地位。在詩人心中月亮山已經不僅僅是一座普通的山,而是一座可以與秀甲
天下的峨眉相比的秀麗山川。
月岩,名雖不及三山五嶽,但她的見證的曆史卻並不因為她的沉默而有所減少,她與
其它名山大川經曆了滄海桑田,見證了曆史變遷。正如唐朝詩人陳傑所題《題信州月岩》:
岡路陰陰忽半規,無盈萬古亦無虧。鑿開空洞地有眼,劈下廣寒天不知。
小著山河偏影處,平分蟾桂上弦時。遊人莫訝清光少,照見江東幾勝衰。
“遊人莫訝清光少,照見江東幾勝衰”,月岩正如一個曆史的記錄者記錄了曆史的變遷和朝代的興衰。詩人用誇張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壯麗而秀拔的月岩風景,仿佛一座險峻而美麗,秀麗而挺拔的月岩就在我們眼前。
月亮山和右邊像饅頭形狀的平頂山,合圍成一個月牙形的山隴,稱作“月亮灣”。古人為了灌溉又在此築壩,蓄水成潭,此潭叫“石隴潭”。山上無土,即使下暴雨其水仍然十分清澈,白天能夠看清潭中的魚來往遊弋,晚上月亮穿過月亮洞倒影在潭中,其景甚為可觀。
月亮山雖然整座山都以岩石為主,然亦有許多清泉,在山間陡路邊經常有幾窟泉水,終年不幹,石隴潭能夠終年不幹,清澈見底也得益於山中泉水源源不斷的補充。茶聖陸羽曾居上饒之時,就到此遊覽,見月亮山泉水清澈於是品嚐,覺的它清涼甘甜,於是在此搭建了一座茶亭,與朋友在此用月亮山中泉水煮茶談茗。
在諸多月岩詩中,寫的最有影響的當屬陸遊的七言絕句《遊月岩》。陸遊曾經居住在上饒,故常與友人遊覽上饒山河。放翁曾與其友人多次遊覽月岩,每次都有詩篇留世,其中最有名的是放翁與友人從茶山遊,再次路經月岩,作了一首七言絕句《遊月岩》:
幾年不作月岩遊,萬裏重來已白頭。借問嬋娟何所似,平羌江上半輪秋。
美麗江東風景,自有一般趣味,婀娜多姿。放翁往來江西上饒,山重水複,一峰迎麵,其彎岩如月,見此景,即使“萬裏重來”,猶把月岩惦念。可見放翁對月岩的評價之高,喜愛之深。
曆來中國重陽節都有登高的習俗。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辛棄疾歸隱帶湖,是年秋天,當時的吏部尚書韓元吉與稼軒是好友,來上饒看望辛棄疾,辛棄疾十分高興,於是於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帶友人共遊雲洞。(月亮洞又稱雲洞,《上饒縣誌-山川誌》:“雲洞在縣西三十裏開化鄉,天欲雨,則興雲”。因此由於月亮洞有這一景觀,又有雲洞之稱。
辛棄疾與韓元吉見月岩景觀奇特,很是驚歎,於是雅興大發,辛棄疾與韓元吉兩人寫詩填詞,勸酒唱和。韓元吉一見到月岩就被她深深的吸引住了,有所感懷,於是情不自禁的吟出了詞《水調歌頭-遊雲洞》:
今日俄重九,莫負ju花開。試尋高處,攜手躡屐上崔嵬。放目蒼岩千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纖埃。笑談間,風滿座,酒盈杯。仙人跨海,休問隨處是蓬萊。落日平原西望,鼓角秋深悲壯,戲馬但荒台。細把茱萸看,一醉且徘徊。
從詞中可以看出一開始作者就把月岩的整體外貌描繪出來了,可以看出作者一見月岩就忍不住的眺望月岩。在一吟詞就交代時間、地點、風光景物,不寫情而情自含。寫出了對月岩的喜愛之情。“莫負”更是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不要辜負這美麗景色,花開當賞,有景當樂,不要遲疑負月岩這美好的秋光。
在作者心中,月岩就是仙山神府。“放目蒼岩千仞,雲護曉霜成陣”登上峰頂放眼望去,隻見蒼灰色的石崖壁立千仞,遍地曉霜雲霧陣陣隨身繚繞,這峭壁、曉霜、成陣的雲霧。這不就是仙山神府才能看到的景色嗎?最有趣的是後句“知我與君來”,它把自然的風光景物點化得都有了靈氣。仿佛這座山已經和他神交已久,已經是好友了。
“笑談間,風滿座,酒盈杯”寫出了作者與友人辛棄疾陶醉在月岩風景中的情景,兩人縱情月岩,怡然自得的快樂。最有趣味的是“風滿座”,也許相對而坐的友人隻有一人,但是身處峰頂,自然是一覽四麵山河,清風徐來,八麵來風,清風全是座上之客,充滿作者樂乎月岩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