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海晏三年(1 / 1)

大順海晏三年,即西元1686年,大順治下的天下無比忙碌,太祖親自創建的大順驛政府係統,正以它無與倫比的效率運轉著。馬車在驛路上飛馳,新的驛路正在迅速地向邊疆和村落延伸。

太祖自建國以後,因其家族曾數代為驛站服務,對驛政的重視遠超曆朝曆代。

另一方麵,皇順初立,各地的封疆大吏往往由功臣出任。例如駢國公高一功任西京節度使並總製西直隸,白旺任襄陽節度使並總製南直隸,亳王過為金陵節度使,義王雙喜為雲南節度使等。

常年的南征北戰雖然使皇帝和將領們建立起了深情厚誼,但人心似海深,信任一直是最為難得的。

永昌十年(1653年),當大順即將迎來開朝十年之際,太祖宣布成立驛政府,設置尚書、侍郎等官職,與吏戶禮兵刑工六政府並立,成為第七部。

驛政府成立後,因其負責了漕運、驛政、部分馬政,以及道路和運河的維修建設,迅速崛起為一個實權含量極高的部門。驛政府向地方廣派郎中或員外郎銜的專使,更是使得眾多地方官員的權力被侵奪。

這一切,都是永昌皇帝,這位驛卒出身的開國君主的創舉。大順以這種異於曆朝曆代的方式,維持了中央與地方、文臣與勳貴的平衡。

當大順在這種製衡下穩定發展了三十載之後,英雄的太祖皇帝,終於在虛歲七十八歲的年紀,拋棄了他摯愛的天下萬民。

在這位天子人生的最後時段裏,他依然以奇跡般的體魄,親臨福州,指揮了收複台島、滅亡鄭氏的戰爭,並在取勝之日宣布設立了第八個以尚書為首領的中央部門——海政府。

然而,這場戰爭帶走了老人最後的精魄,天子似乎預感到了天崩的那一天,他並未班師回朝,反而下令從福州啟程前往天保府。然而,當車駕才路過武昌時,飄搖的生命之火竟然熄滅了。

而後的皇位繼承頗為令人意外,此前身負天下人之望的恭元王李自敬的長孫、恭惠王李缽長子,第三代恭王李來亶沒能出現在遺詔中;而亳武王錦的親生長子、亳王李來亨的義弟,壽郡王李來亮竟然被指定為皇太孫。

天家之事,縱然天下人言紛紛,但終究維持著官方層麵的祥和。

新天子改明年為海晏元年,大順迎來了開國以來的第二個年號。盡管新天子通過拉攏勳貴、開設恩科、整頓宗室等方式努力創造良好開局,但瓦剌各部盤踞從西域到雪山的廣大地區,甚至窺視中原,北方喀爾喀部首鼠兩端,東北還有羅刹在步步蠶食大順疆土,鎮守地方的勳貴舊將們依舊沒有放出權力。年輕的新天子沒有老皇帝的威望,他越發地認為,僅僅依靠永昌時期定下的驛政府,不足以維持大局的平衡。

年輕的海晏皇帝需要盡快收拾好內憂外患的山河,同時,他也急切需要找到他可以信賴的用於維持平衡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