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隻怪周邊山太高。

而且一年四季,每天日出之後,整條山溝就隻在濃霧之下。

日落之後,才得見青天月出。

嗬嗬,雲深不見當頭日,隻知夜月照天晴!

然而,就是這樣的溫和、平靜,縈繞不散霧氣幾千年來的浸潤,這裏的人,才由原始的強悍乖張,演變成如今這樣的柔和、質樸。

是啊,這山村的曆史應該很久遠。

也許陶老先生筆下的那個漁夫,就來過這裏。

證據就是:這裏的溝穀、邊坡上,還有許多的老桃樹。樹齡都在千年以上,還都開花結果。

這裏的人家,全部姓丁。

據說皆由自古長在村東頭,如今得要十個成年人才可合圍的丁木樹而來。

人跟樹姓,可見這樹的久遠,命格之神聖。

最奇的是這裏的人口。

據說曆史以來,這裏活著的人數一直保持一百整數不變。

生一人,必死一口,就是定律。

不久前,丁元家的媳婦剛生下孩子,丁元的母親就暴斃而亡。

這樣的事經常發生:

若不死老人,生下的孩子必定夭亡。

村裏人也是見怪不怪,不會去探究原因。

這裏的日照不足。

甲穀裏幾百畝水田和坡地上,各種莊稼,果蔬,桑麻,棉花等卻生長得異常旺盛。

完全能夠供養全村人口生存。

丁凡的爺爺丁洪,就是族長。

他之下還有幾個長老。

他們各司其職地負責著土地調配,人際關係,後輩教育等等事務。

共同維係著桃源村極具凝聚,管理,約束作用的宗族製度……

偶然闖入的那群驢友,帶出去他們在這裏的發現。後來的一批人,則有了實際的行動:

他們自稱工作隊,將全村人口進行登記造冊,教大家說現代語,講普通話。又做了方方麵麵的調查,還把梯田,坡地的泥土都帶走一些。

之後,大批人進來,就大刀闊斧地改造起人居環境,建起比之前好太多的板房……

將力所能做的都做到,還從山下背來過冬的衣帽、鞋襪,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分發給每家每戶。

這樣的種種,取得了全村人的好感和信任。

及春至,這群人就告訴大家夥兒:不要再種糧食,棉麻等農作物了。

他們發給各家各戶草藥種子,讓村民們把田地全種上藥材。

當他們將簡易公路修築到進出村子,長達兩千多米的溶洞口時,村裏人才發現原來機械作業,拓寬溶洞是那樣的輕鬆,簡單。

若不是工作隊員解釋,他們幾乎都把那樣的機械當成鋼鐵怪物了。

完全的信息是:

一家公司承包了桃源村。

先養後取。

三年後,家家都能蓋上磚瓦房,從此過上小康生活。

企業,承包,小康……全都是新詞!

還有新鮮的事:全村所有學齡兒童,都要送到企業所在的城市去上學……

月亮掛到樹梢頭。

回望村子,仍舊朦朦朧朧。

沉思後的丁洪,這時腦清目明,興奮異常。

丁彤醒來,仰望過月亮,就把目光投向繁星點點的更廣空域。

“爺爺,為什麼月亮周圍沒有星星?”

女童音甜美得令人陶醉。

“那是月亮的光輝掩蓋了星星的微光。”

回答孫女的聲音有些沙啞,聽起來就更加地沉實。

“爺爺,他們說天上的星星,就是地上的人,每個人對應一顆星。”

丁凡這男童音,也很動聽,隻是帶有與其年齡不相付的老成:

“他們還說:天上星星閃爍。有一顆星隕落,地上就有一個人死去。是這樣嗎?我爹娘……他們那兩顆星星,是不是還在天上?”

“聽他們瞎說!”老人伸手撫摸著丁凡的頭,給出自己的解釋:

“那樣高遠的星星,它們對應的可是世間的大人物。”

“比如,文曲星對應地上的文狀元;武曲星對應地上的武狀元;帝王星則對應世上的一方帝王……”

“唉……你們的爹娘……與他們對應的兩顆星星,應該不在那樣高的層麵。”

爺爺的說辭和歎息,讓丁凡倍感失落,但仍舊期待。

明日一走,何時能回?

老人又咋不懂孫兒的小心思?

而且,他知道:時候到了。

“走吧,去見見你們的爹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