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0章精選(1 / 1)

第31章:戰勝,以喪禮處之。這句話在引領我們思考眾生平等的問題。雖然因為立場不同,出現了戰爭,但就算最後贏得了勝利,也是天下整體的損失。所以,《孫子兵法》中才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作為一個掌權者,要擁有心懷天下的胸襟。

第32章:道常無名,樸。這句話直接闡述了自然狀態的特點是永恒,無名,質樸。這是一種自然發展,不爭不搶的狀態。從孔夫子提出的溫良恭儉讓中,我們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出,高尚的品德,沒有任何一個是具備爭搶的屬性的。在如今這樣的社會,不爭不搶,合理熏陶,順勢而為,會讓我們逃離焦慮,智慧成長。

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直接提醒我們看懂他人的是智者,能洞悉自己的,是明白人。所以,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我們要看懂人性,理解他人,引導他人,同時,也要反思自己,知己知彼,才能真正做出明智之舉。

第34章: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這段話闡述了過程與結果的關係。過程不斷孕育結果的產生,卻不居功,可以說自己就是一點點小的付出。這是一種謙虛,也是一種事實。所有結果的出現,同樣需要過程的孕育,所以,無論我們想要做什麼,都要有個夢想,有個規劃,有個行動,有刻意練習,有梳理沉澱……在螺旋精進的過程中實現我們的夢想。這是成功者該有的心境。

第35章:執大象,天下往。這句話告訴我們,誰掌握了自然規律,誰就能夠預判甚至左右天下局勢。戰國時期蘇秦利用秦國威懾說服六國從南向北聯盟,佩戴六國相印。張儀又依托強大秦國自東向西與諸國建立聯盟,改變了天下格局。在這個合縱連橫的曆史中,無論是主張合縱的蘇秦,還是主張連橫的張儀,都做到了執大象,天下網。在當今社會,我們或許不能左右國家興衰,但我們依然可以執大象,引領家庭、企業、行業的走向。

第36章: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予之。這段話的核心思想是物極必反。當一個事情不好,但又不是很嚴重的時候,要想改變,是很難的。但如果這個趨勢被不斷放大,引起重視的時候,再進行改變,就會更容易實現了。當然,這段話還有另外一種理解,那就是養豬計劃,也就是用資源把豬養肥,而後把豬處理了,資源也就順手回收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擦亮眼睛,不要成為那頭豬,更不要成為養豬的資源。

第37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這段話的精髓有三個,第一個是無為而無不為,這裏麵的無為指的是不強製,不過度,不亂來,即遵循規律,順勢而為。因為因果關係,一切自然發展,看似沒有刻意為之,實際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完成。第二個是侯王若能守之,關鍵點是侯王,意思是擁有決策權的人,在家庭就是父母,在企業就是董事長,在社會就是財閥政客,這些掌權者如果能夠順其自然地做事情,那麼社會將會自然演化。第三個是萬物將自化。這裏的自化指的是自然規律,包括花鳥魚蟲山川湖泊,也包括人性。所以,作為一個智者,我們不僅要思考自然法則,還需要關注人性特點,綜合謀劃,才能助力全局發展。例如,育人時既要考慮外部環境熏陶,又要兼顧內在思想建設。

第38章: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段話的根是道,是自然規律。能夠遵循自然規律,順勢而為最好。如果做不到,那就保持自己擁有高尚的品德,不去強加於人。如果自己擁有高尚的品德都做不到,那就保持一顆仁愛之心,包容之心,至少可以化解衝突。如果連包容仁愛都做不到,那就保持心存正義,大方向上保持正向。如果大方向上都無法保持正向,那就隻能在具體事情上把禮節做到位,如果連最起碼的禮儀都做不到,那也就愚笨的開始了。這段話也在引導我們思考做人的標準,學習禮儀,不過是最基礎的行為規範,心存正義,仁愛寬容,品德高尚,順勢而為,都是值得我們思考,規劃和踐行的。

第39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這裏的一,指的是最後穩定的狀態。天穩定下來才能清澈,地穩定下來才能安寧。精神穩定下來才能滋生靈性,山穀穩定下來才能慢慢被填平,侯王穩定下來,天下才能自然發展。這段話也在闡述聚焦,專注,孕育的智慧。

第40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闡述的是從無到有,再組合起來,構建天下萬物的過程。同時,天下萬物也會隨時代謝,逐漸回歸至無的狀態。這是一種有和無相互轉化的過程,也是自然演化的本質。在生活中,這句話也在提醒我們不必過於執著即將失去或已經失去的東西,有時候,放下,會讓我們獲得更多新的東西,我們要適應這種自然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