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道德經》方法論(1 / 1)

開篇說明:《道德經感悟》是作者消化《道德經》十年的靈感總結,涉及家庭,校園和企業三個方麵。其中有《道德經》原文思想,也有作者的個性化解析。旨在自我沉澱精進與分享交流學習。若需互動交流,可直接給文章留言。

本章是《道德經》的第一章,核心闡述的是關於學習悟道的方法。

具體的內容,我們先看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作者解析:

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自然規律是可以被描述的,但我們描述的規律是有局限的,並非是永恒的。

所以,我們自己感悟的智慧,自己用即可,因為適合自己。我們也可以分享,拋磚引玉,但不可強加於人。這是我們學習悟道時需要注意的第一個細節。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裏的無,理解成還沒有被我們掌握的規律,他們在維係著天地萬物的運轉。

這裏的有,理解成已經被我們總結成概念公式等知識,我們用總結的知識創造了飛機樓房,人工造物。

這裏麵在引導我們學習思考和感悟的方向,不僅僅是知識對應的有,還有尚未顯現的無。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繳。

所以,對於還沒有掌握的規律,我們則去觀察他的玄妙,在觀察中學習。對於已經被我們掌握的規律,我們則思考他的應用範圍,從而明確規律的有效性。這裏闡述的是對於“有”和“無”,我們需要關注的方向。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理解為尚未被我們掌握的規律和已經被我們掌握的知識,都是規律,隻是稱呼不一樣而已。兩者也都十分玄妙,也是創造更多玄妙的根基。

思考這篇文章,我們知道:道無止境。我們需要學習已知,探索未知,進而適應規律,運用規律。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父母可以做個知行合一的自己。豐富自己的思想,而後布局期待的環境,在期待的環境中踐行期待的事情。用環境和言行示範為孩子的自由探索和模仿,提供高品質的熏陶。

孩子則會因此在我們的環境熏陶和行為示範下,發展他的自主意識,感悟適合他的生存之道。

在校園教育中,老師可以和學生暢聊所學知識在生活中存在的價值,即具體的應用。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重要性,知識是有價值的。同時,培養學生思考知識的適用範圍,在有效的範圍中學習和應用,再結合所學的知識探索未知的知識。

學生則會因此始終保持對已知的學習之心和對未知的探索之心。

在企業管理中,老板可以和員工集思廣益,重視現有資源和未有資源,挖掘知識的玄妙和資源的價值,而後在應用已知,探索未知的過程中不斷創新,保持常新。

員工則會因此始終富有熱情,熱衷學習,創造價值。

這篇文章是《道德經》第一篇,是對學習方法的引導。指引我們學習已知,探索未知。老子在寫《道德經》之前,一生學習,又著書十年,可惜遭遇戰亂,典籍葬身火海。《道德經》一書是老子西出函穀關前,應關令尹喜的懇求,在函穀關講道三天後,一氣嗬成的傳世佳作,是老子思想的高度濃縮。本書感悟兼容老子寫書時的背景和心境,又融合書中思想在當今社會應用的思考,也許不與專家文獻觀點一致,但會力求同頻書中思想,以通俗易懂的言語和應用見解拋磚引玉,充實我們的思想,促進我們對《道德經》中“大道學說”的思考。

最後,我們鞏固一下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