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獻、文獻學與古典文獻學
“文獻”一詞最早見於《論語·八佾》: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據漢代鄭玄、宋代朱熹的研究,這裏的“文”指典籍,“獻”指賢人或賢人的議論。也就是說,“文獻”最早指書麵材料與口頭材料,這是已知“文獻”的最早含義。宋元之際的馬端臨著《文獻通考》,在《自序》中對“文獻”一詞作了更具體的解釋:
凡敘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之以曆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證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
這裏,“文獻”指的是文字記載與人們的口傳議論。在《文獻通考》中,馬氏對此加以區別,凡頂格寫的,都是文字記載;凡低一格寫的,都是文士議論。
後來,“文獻”的概念有了變化,單指曆史上的各種文字資料。今天,“文獻”一詞的含義已非常廣泛,我國的現行國家標準“GB37921—83《文獻著錄總則》”闡述為:“文獻:記錄知識的一切載體。”凡使用文字、圖畫、符號、聲頻、視頻等手段記錄的知識,即包括圖書、期刊、報紙及各種視聽資料,如膠片、錄音帶、錄像帶、幻燈片、影片、唱片、磁帶等都可稱之為“文獻”。
文獻學是研究文獻的科學,它除研究文獻本身外,還要研究文獻整理的內容與方法、文獻史等,為人們認識利用文獻提供方便。由於“文獻”的內容相當廣泛,因此,文獻學的內容也就非常豐富。從科學的分類上看,文獻學可以分出許多分支學科。根據文獻內容可分為:文學文獻學、曆史文獻學、哲學文獻學、民族文獻學、政法文獻學、方誌文獻學、語言文字學文獻學、科技文獻學以及其他特種文獻學。從時代上看,文獻學又可分為古典文獻學(或古代文獻學)與現代文獻學。
應特別指出的是,由於“文獻”一詞曾特指一切曆史性的材料,因而,學術界有一部分學者使用“文獻學”這一名稱時實際指的是對古代文獻的研究。嚴格講,這是不科學的。
古典文獻學是文獻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以古典文獻的構成,古典文獻整理的內容與方法,古典文獻整理的曆史等為研究對象,這裏的古典文獻包括清代及清以前的各種文字資料,涉及麵相當廣泛,諸如政治、經濟、哲學、宗教、軍事、法律、民族、史學、語言、文學、藝術、外事、科技、農學、醫藥、方誌、民俗、圖譜以及宗教經典等等。
需要強調的是,應當注意古典文獻學與曆史文獻學的區別。曆史文獻學,嚴格地講,它是中國古典文獻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是以研究曆史方麵的文字史料為主要對象的一門科學。但學術界也有學者認為,曆史文獻學是古典文獻學的異名,是研究曆史上文獻資料的一門科學。這一差異是使用者對“曆史文獻學”一名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二、古典文獻學的研究對象
與古典文獻的產生與發展相伴隨的是對古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總結前人的古典文獻整理的成就、理論與方法,古典文獻學的研究對象與範圍包括:
(1)古典文獻的基本構成,即古典文獻本身,諸如文獻資料的積聚與散佚、材料與形式、部類與體式等。由於中國古代文獻典籍傳統上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因此,四部文獻的構成就成為古典文獻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麵。
(2)古典文獻整理的內容與方法。總結前人整理文獻的內容與方法,主要從三個方麵著手:其一是求真,運用版本、校勘、辨偽、輯佚等方法,以求恢複文獻的本來麵目,保持文獻的真實性、完整性;其二是整序,即通過目錄、類書、索引等各種工具書的編纂,為人們認識、利用、研究文獻提供方便。其三是釋讀,即通過標點、注釋、今譯等手段,對古典文獻進行解釋,以使人們更準確地理解原文。
(3)古典文獻整理的曆史,即古典文獻學史。它主要研究古典文獻學產生、發展的曆史,介紹中國古典文獻研究、整理的曆史概況,總結曆史上古典文獻學家的經驗和成果,為今天的古典文獻整理與研究提供借鑒。古典文獻學史的研究為專門學科,本書隻在一些章節涉及有關問題,讀者欲作全麵係統的了解(請參見孫欽善《中國古文獻學史》中華書局1994年。)。
由於古典文獻涉及麵廣,因此,從古典文獻學中還可以分出許多分支學科:諸如古典文學文獻學、曆史文獻學、古代語言文字學文獻學、古代哲學宗教文獻學、古代法律文獻學、方誌文獻學、古代科技文獻學、古代中醫文獻學、古代農學文獻學等等。像甲骨文、金文、石刻、檔案、戶籍、契約、信劄等特種文獻還可以形成個別學科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