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為土木工程而生(1 / 1)

我叫胥耀。

錯!不讀xú(徐),也不讀xǔ(許),這個字讀第一聲,xū胥。

每次向別人解釋我的姓氏,我都感到非常費勁,我猜比高考考上名校還費勁。更多的是尷尬和沒有耐心,你們能理解嗎?我不能像姓“陳”的朋友一樣簡潔地說:“我姓陳,耳東陳”;我不能像姓“王”的朋友一樣爽朗地說:“我姓王,大王的王”;我不能像姓“袁”的朋友一樣爽朗地說:“我姓袁,袁世凱的袁”;我不能像姓“馬”的朋友一樣爽朗地說:“我姓馬,白龍馬的馬”。

而我通常介紹自己的姓氏首先會說,我姓胥,“伍子胥”的“胥”。

接下來,90%的人會禮貌地點點頭,若有所思地皺著眉頭。冷場十秒鍾。這種情況下,我會立馬補上一句“女婿”的“婿”去掉女字旁。隨後立即就會有無數聲“哦哦哦哦哦哦……”鑽入我的耳朵。

剩下來的10%的人會直接:“哦哦哦……”我覺得這10%的人就是我的知音,如同伯牙與子期一樣,我欣喜於他們知道這個姓,不管他們到底是真知道還是假知道。

認識新朋友的時候,我就特別反感解釋我的姓氏這個環節,就如同我特別反感解釋我貧寒的出身一樣。倒不是我嫌棄我自己的出身,而是鮮遇能共鳴的人。我喜歡自己的出生,有肥沃的土地和藍天白雲,最重要的是父母賜予我快樂童年的地方。

我出生在江蘇北部的一個城市,淮安。周總理的故鄉,韓信、關天培、吳承恩、梁紅玉、胥耀,等等等等,都是淮安人。淮安算是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名城,漕運總督府衙在淮安,以前大運河水路運輸發達,曆史上也輝煌過。

說回家庭背景吧。

父母為了生計務農、務工。家裏近點的親戚不是瓦工就是木工,遠點的親戚不是水電工、就是油漆工。

所以,我覺得我出生在土木工程世家,就是為土木工程而生。

六歲讀幼兒園,七歲讀一年級,十八歲歲讀高三,十九歲讀高四。

高考誌願填的土木工程(建築)專業。被輕鬆錄取。滿腔熱血想懷揣父輩的夢想,在建築行業闖出一片天地,諸如建築大師、結構工程師之類。

天不遂人願,剛入學不久,老師就告訴我們,這行業巔峰期已經過去了,等我們畢業將會是下坡的崎嶇路。

這熱門專業的熱門,我是沒體會到有多熱。它的熱門,對我來說,就像火柴劃著後一瞬間就熄滅了,看到很亮的光,卻沒觸碰到它的熱。

我是祖傳的倔脾氣。即便是專業選錯了,也堅定一條道走到黑。本來就是想畢業後坐辦公室畫畫圖紙,吹著空調,喝著茶把“子承父業”的抱負給實現了。

父母給了我足夠的自由,讓我選擇自己的路。雖然我選擇不了自己的出生背景,但父母給了我生命,給了我選擇自己的人生路的權利。甚至是,選擇錯誤,他們也無條件支持我。或許就是因為父母親的強有力精神後盾,我才能一步步走成土木工程界的劃水老油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