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互聯下的創新
回顧網絡經濟近20年的發展曆程,我們在慨歎互聯網給我們帶來變化的同時,也一直在苦苦追尋導致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希望能夠透過一個多世紀以來工業經濟帶來的塵埃看到人類社會發展的未來。
幸好在這近20年的發展中,我們積累了大量的成功或失敗的案例,積攢了對未知新領域探索的寶貴經驗。本書作者從這些案例中總結出了“群體創造”這樣一種共性的趨勢,並闡述了建立“群體創造”模式的要點和基本思路。這不論對那些急於走出工業經濟暮靄的人,還是對那些迷失在網絡經濟迷霧中的人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借鑒。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理解,這本書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性思考新經濟創新模式的典範。
人類社會生態係統的聯係紐帶就是信息的傳遞,當信息聯接模式發生變化的時候,社會生態係統必然會發生徹底的變化。這一點在印刷術、廣播、電視、互聯網等的發展曆程中已經充分體現。所以對信息聯接模式的分析是了解社會生態係統演變的基礎。
互聯網發展早期,我們對其帶來的信息聯接模式變化的認知主要在速度和範圍方麵,認為它不過是對工業經濟某種程度的拓展和加速。但隨著社交網絡等一係列新商業模式的出現,證明了這樣一次信息聯接模式的變化遠不止於速度和範圍,而是對人類社會生態係統的一次徹底的革命。因為借助於互聯網,我們實現的已經不再是計算機的互聯、人的互聯,而是思想的互聯。在思想互聯的過程中,每個人的價值都可以得到尊重,這些來自不同智慧頭腦中的思想可以互相碰撞、借鑒、補充、啟發,從無序到有序、從散亂到集中、從微小到宏大,從而迸發出我們在工業經濟時代無法想象的力量,並帶來“群體創造”這樣一種全新的社會形態。
網絡環境下,社會經濟的主體已經逐漸從側重物質生產的企業向人類思想的根本源泉——個體的方向轉變。這是一個艱難的轉變過程,傳統的思維已經讓我們習慣了以企業為主體的模式,但無論企業表現得多麼重視消費者,傳統的做法往往還是在背離網絡時代的消費者。因為這些消費者已經不再是一個被動的信息接受者,不管你願不願意,他們事實上已經融入你的企業:通過微博、論壇、社會網絡,以及每一個企業中的每一個年輕員工的思想。消費者已經不會按照你事先設計好的接觸點來接觸你的企業,所以,那些傳統的營銷模式正在坍塌。麵對這樣的主體變化,最為重要的就是以一種開放的胸懷去擁抱每一個人,包括企業所有的合作夥伴,努力建立一種更好地促進實現每一個人思想價值的新模式,並在讓每一個人的價值得到體現的過程中,實現組織的價值。
推動這場變革的力量也不再是單純的物質追求,如果在一個物質生活尚不富足的地區,是很難實現群體創造這樣一種商業模式的。“群體創造”這樣一種價值創造形式所依靠的是人對美好世界的更為本源的追求,也就是他們的興趣、愛好等。正是由於這些非物質的個體因素的生產力化,才推動了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群體創造的過程中來。
本書所闡釋的理念將為我們開啟一個不同的視角,從而讓我們能深刻思考技術進步、文化變遷、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等問題。書中精選的案例覆蓋範圍廣泛,從傳統製造行業到新興服務產業、從商業模式到企業運營、從教育到科研、從企業管理到社會管理,每個讀者都能發現自己熟悉的案例,從而深入領會作者所探討的群體創造的精髓,思考我們所處環境即將發生的變化。
隨著網民數量的不斷增加、質量的不斷提升,我們已經意識到大眾參與經濟生活、社會生活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人類社會的下一步發展必然是基於對個體的尊重以及個體能力的釋放。當所有人都能通過網絡平等地參與社會、經濟生活的時候,我們所倡導的群體創造理念就能夠發揮真實而強大的力量了。
衷心希望本書能夠進一步激發每一個人對新經濟的好奇心和創造性,讓我們把思維互聯,共同書寫人類社會的新篇章!
朱岩
2011年8月於清華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