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1月29日,下午五、六點鍾光景,瞿秋白誕生在江蘇省常州府城①。吉林小說網不僅為您提供在線免費閱讀www.jlgcyy.com,還可以txt免費下載到本地閱讀常州府治設在首縣武進,因此,也可以說瞿秋白是江蘇省武進縣(今常州市)人——
①民國二年重修《瞿氏宗譜》卷六城西世考二:“懋淼,行一,世瑋長子,嗣世璜。中學堂肄業。光緒戊戌十二月十八日申時生。”
常州曆史悠久,春秋時屬於吳國,叫延陵邑。秦代設置延陵縣,漢代改稱毘陵。晉代分置武進縣,改毘陵為晉陵。梁代改武進為蘭陵。隋代改稱常州,後來又改為蘭陵郡。唐代設置武進縣,又設常州管轄武進縣。宋代稱為常州毘陵郡。元代稱為常州路。明代初年稱常春府,改晉陵為京臨,改武進縣為永定,後又改常春府為常州府,並京臨於永定,再改永定為武進。清代分置陽湖縣。民國初年廢置常州府,將陽湖縣並入武進縣,別稱蘭陵或毘陵。《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賈政從金陵回家途中,遇見出走後的寶玉的毘陵驛,就是這個地方。
瞿秋白誕生時,常州城廂分屬武進、陽湖兩縣管轄,武進縣的衙門設在西半城,陽湖縣的衙門設在東半城。武進縣署西北,緊靠著高大城牆下的鳳尾墩,就是重門疊障,氣象森嚴的常州府署衙門。這府署衙門前麵華麗的牌坊正中,懸掛著一塊巨大的橫匾,寫著“中吳要輔”①四個大字。
常州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地方。它北麵環控滾滾東流的長江,南麵含抱著澄碧清澈的滆湖,東南占據了煙波浩渺的太湖的一角,把風景優美的馬跡山劃入了自己的區域。沿湖臨江的地方,汊港分岐,溝渠縱橫,河網密布。這裏,氣候適宜,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常州是曆代的財賦重地。在清代,它仍然是對國家賦稅貢獻最重的地區之一,所謂“江南財賦甲於天下,蘇鬆常鎮課額尤冠於江南”②。常州北臨鎮江、揚州、南京,南接無錫、蘇州、上海,大運河的江南段,由西而東穿城而過,因此它又是交通南北的要津。後來上海到南京之間的滬寧鐵路通車以後,常州就成為滬寧路集散轉運的中心了——
①舊稱丹陽、常州、蘇州為三吳,常州居間,故稱中吳。
②清康熙十九年,江南巡撫莫天顏奏折。
號稱“財富之區”的江南,是以“人文淵藪”而著稱於史冊的。以清朝統治時期來說,常州一地先後出現了一批名揚海內,蜚聲文壇藝苑的文人學士。如文學方麵,有以惲敬、張惠言為宗師,與桐城派相對壘的陽湖派。張惠言又是常州詞派的創始人。駢文家洪亮吉,詩人黃仲則、趙翼,俱屬一代名家。有詩集刊行的常州詩人,清光緒前有三百四十三人。又如繪畫方麵,惲南田的沒骨花卉,往往用水墨淡彩,清潤明麗,自成一格,有惲派之稱(亦稱常州派、毘陵派)。與王原祁、王時敏、王翬、王鑒、吳厲為六大家,謂之“四王吳惲”。等等。
這些文人多半生在清朝前期,主要是在乾隆、嘉慶兩代。因此,可以說常州是清乾嘉時代的文化中心地之一。對常州文風之盛,龔自珍稱譽說:“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清乾隆皇帝弘曆六次南巡,每次都經由常州,或在此駐蹕,除了因為常州是通往姑蘇的必經之地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在學術文化上的重要地位。
瞿秋白出生的年代,是中國內憂外患交相熬煎的年代。清朝政府昏庸腐朽,國勢極端衰敗,帝國主義瓜分狂潮凶猛地衝擊著中國。嚴酷的現實,激起了中國人民愛國反帝的同仇共憤,奮起救亡圖存。就在瞿秋白誕生前四個月,1898年9月28日,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維新變法運動,以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殺身成仁而告失敗。資產階級的改良主義無法抵禦帝國主義的侵略,人民大眾便實行武力排外主義來拯救中國。這就是興起於中國北方的義和團“扶清滅洋”群眾運動。它以阻止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不可磨滅的功績而載入史冊。義和團在反侵略戰場上舍生赴死,前仆後繼,充分表現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堅毅不拔的革命精神。但是,自發傾向十分突出的義和團,沒有明確的綱領,缺乏統一的組織,不可避免地被中外反動派聯合絞殺了。從1901年到1911年的十年間,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進行了積極的宣傳、組織工作,發動了大大小小的武裝起義。1911年武昌超義爆發,延續了數千年的封建皇權政治從此垮台。然而,帝國主義假手於袁世凱的北洋軍閥,繼續侵略和奴役中國,中國社會更加黑暗和落後,中國人民的生活更加悲慘和苦難。瞿秋白的整個少年時代,就是在這樣的時代度過的,他的故鄉、家庭和個人生活,深深地印上了這個黑暗時代的烙痕。
天香樓·家世
瞿秋白出生的青果巷,位於不大規整的常州府城東南角的廣化門內。由天禧橋向北不遠,有一條東西方向的小巷,在約有半裏多遠的巷路上,鋪著一塊塊長條石板,顯得整齊而潔靜。巷內有不少高大古老的石庫門宅第,其中一座坐北向南的深宅大院,就是青果巷八十六號的瞿宅——八桂堂。這座宅子分東西兩院,前後共有五進。大門開在西院,東院辟側門,都麵臨青果巷;另有一後門位於東院東北角,麵向雪洞巷。走進大門,第一進是門房。第二進是轎廳,專供停歇自家和往來賓客的坐轎。西院第三進是一座構築精巧、富麗堂皇的楠木大廳。上方懸著橫匾,廊柱上掛著聯語。廳前十八扇扉門,雕製精巧,窗欞全用螺鈿鑲嵌。廳中屏門上懸“百鳥朝鳳”中堂,旁掛對聯。東西兩壁,掛滿山水、花鳥條幅。廳內高掛著一排六盞玻璃宮燈。瞿氏堂名原叫瞻遠堂,後來因為在楠木大廳堂前、堂後各植桂樹四株,共八株,“八桂堂”因此得名。廳堂前麵是一條走廊,圍著精雕細鏤的短矮的欄幹。大廳後麵是穿堂,天井裏一叢翠竹隨風搖曳,幾株臘梅枝杈橫伸,與玲瓏剔透的假山石相映成趣,景致宜人。穿堂兩邊的門窗裝有五顏六色的玻璃,光彩四射,很是好看。大廳西側,有一個小小的花園,紅梅,紫藤,春蘭,秋菊,花開四季,芬芳馥鬱,香氣襲人,沁人心脾。園牆上嵌鑲著一塊石刻的草書“明月廊”橫匾。園中雜草蔓生,小鳥飛潛,又是一番景色。明月廊書齋就設在這園裏。東院第四進是一幢五開間的兩層高大的樓房。正中是堂屋,有扶梯可供登樓,堂屋兩側是臥室。樓前有走廊,天井裏的花台上植有芍藥、鳳仙、雞冠、牽牛花和薄荷葉。樓窗高大,陽光射入,滿室生輝。底層整排門扇的木框上麵,雕鏤著葡萄鬆鼠,細膩生動,工藝水平頗為高超。因為樓房一年到頭籠罩在蘭、桂、菊、梅各色花木的濃芳奇香之中,又是內眷所居,就取了一個秀美雅致的名字,叫“天香樓”。
瞿秋白就誕生在天香樓內。他是這家的長子。瞿家是一個大家族,瞿秋白在族中屬於老二房一支內四房的第十六世懋字輩,初名懋淼,號熊伯(亦署雄魄)。因為發際有兩個旋心(俗稱雙頂),父母就給他取了一個奶名叫阿雙。秋白小學及中學初期,學名就叫瞿雙,別號瓠舟、鐵柏、鐵梅,又作滌梅;後來,改名為瞿爽,或作瞿霜,同時又改號秋白。
瞿秋白在十三歲前後,曾經寫過一首詠菊詩:
今歲花開盛,
宜栽白玉盆,
隻緣秋色淡,
無處覓霜痕。①
這首詩中,嵌入了他的名號:霜、秋、白三字。瞿秋白在三十六歲臨難以前,在汀州獄中,又寫了一闋《卜算子》詠梅,有句雲:
一任風和雨,
花落知春殘;
待到明年春再來,
應有香如故——
①瞿世瑋語詠菊詩雲:“怎麼秋色淡,怎麼無處覓霜痕?把秋白的秋字、瞿霜的箱字,都寫了進去,而且是淡而無處尋覓,充滿著不吉利語,恐怕是兒不得善終了。”世瑋喜星相之學,故有是語。金衡玉則稱讚此為好詩。據羊牧之回憶錄。
從這些詩詞中可以看到,瞿秋白喜愛傲霜的秋菊,也喜愛耐寒的春梅。他把原來的名字瞿雙,改作瞿霜,即取菊花傲霜的精神;自署別號鐵梅、滌梅,則取梅花耐寒的。
據民國重修《瞿氏宗譜》,瞿家先世居湖北黃梅,宋代南遷至吳越間,定居於虞山(今常熟)。明初,虞山瞿氏一支遷荊溪(今宜興)。明中葉成化年間,由荊溪再遷至於晉陵(武進)。明朝末年,在廣西英勇抗清壯烈死難的名臣瞿式耜,屬虞山本支,與晉陵第五世祖瞿士達(字元亮,號芝逵,宗譜稱芝逵公)同為明萬曆丙辰進士。“晉陵瞿氏明季巨富,號瞿半城。西郊有覆街屋,至今猶稱瞿家棚。武進縣倉廒則瞿氏之倉廒也。”①“祖孫,父子,兄弟,叔侄,世世科名,兩朝勿替,迄於今已數百年簪纓不絕”②。清代,“自世祖以來至今,奕奕縉紳,蟬聯八代,……蓋相繼為士大夫者十餘世矣。”③晉陵瞿氏傳至十三世,瞿秋白的曾祖父瞿錫保(申之),是道光丁酉順天鄉試舉人,揀選知縣。叔祖父瞿賡甫(廷韶、舜石),同治庚午舉人,在湖北為官三十餘年,曾經參與鎮壓撚軍起義,輔佐張之洞辦理新政。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升授湖北按察使、布政使,赴京師陛見。瞿秋白的祖父瞿貞甫(廷儀、酉同)跟隨賡甫擔任文案,清朝政府也授給他一個“奉政大夫”的五品官銜。貞甫死得很早。瞿秋白的大伯父(通常習慣地稱他為四伯父,在堂兄弟間排行第四)瞿世琥(世瑄、薛齋),是貞甫的長子,附貢生出身,清朝末年曆任浙江省桐鄉、山陰、常山、長興、黃岩、嵊縣等縣知縣,民國時仕江蘇省丹陽、泰興等縣知事,後來因為失職被罷去官職。據說是由於屬下的一個官吏偷蓋知縣關防,私自放走了犯人;實際上是因為瞿世琥居官比較清正,不善於也無意於向上司行賄阿諛,所以被排擠了下來。晚年隻在錢塘尹衙門做過一次書辦的小吏。瞿世琥很喜歡瞿秋白,尤其賞識他的聰敏好學。瞿世琥常常對人說:“秋白,吾家之千裏駒也。”後來對瞿秋白資助、提攜甚多的堂兄瞿純白(常),就是瞿世琥的長子——
①③民國二年重修《瞿氏宗譜》卷十一。
②同上,卷二。
瞿秋白的父親瞿稚彬,名世瑋,號一禪,道號圓初,以字行。行四又行七,家裏人都稱他為“七少爺”,外邊人則尊稱他為“瞿七爺”。他有一個虛銜“浙江候補鹽大使”。生於光緒元年一月初六日(1875年3月13日)。少年時在賡甫的湖北官署內住過一段時間,學過劍術之類。瞿稚彬居家無所事事,在優裕的生活環境中,自幼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樂得安逸,淡於進取,日常騎馬擊劍,偕友出遊,或以呼盧喝雉來排遣時日。後來染上了鴉片煙癮。他很少在書卷上下功夫,但很喜歡繪畫,學習清初的“四王”,特別崇尚其中的王翬(石穀),頗得其古樸清麗深秀的風致。他的畫多半是畫山水,如“杏花春雨江南”,“洞庭春色”,“山居圖”,“歲寒圖”①等,用筆、意境都還不俗,得到時人的好評。瞿稚彬信奉道教,對黃老之學很有興趣。因為瞿貞甫早逝,瞿稚彬跟隨自己守寡的母親住在外祖父家中,即常州西門織機坊星聚堂****。莊氏的父親、即瞿稚彬的外祖父莊士全,字以蕙,舉人出身,曆任直隸大名等縣知縣。瞿賡甫長期做官,宦囊豐滿,就在常州大興土木,建造了豪華的宅第八桂堂。但瞿賡甫的家眷隨他在湖北任所,八桂堂造就以後,不願空鎖,就叫侄兒瞿稚彬、瞿秋圃(世珪,廷韶次子)幫同經營料理。不久,瞿秋圃出仕江西銅元局總辦,攜眷旅居江西贛州,此宅就由瞿稚彬照料了。因此,瞿稚彬就和母親莊氏從星聚堂搬到八桂堂居住。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瞿稚彬二十三歲。
這一年他和金衡玉在江陰縣賢莊舉行婚禮——
①“洞庭春色”題稱“庚午上已仿耕煙散人”;“山居圖”題為“辛亥小春法耕煙為耐銘賢甥倩寫”。耕煙散人,王翬別號。
瞿秋白的母親姓金,名璿,字衡玉,生於光緒元年八月二十八日(1875年9月27日)。原住江陰縣西鄉大岸上村,後遷賢莊,距常州城不過幾十裏路。金家祖籍安徽旌德縣。衡玉的父親金城,字心薌,曾經做過清朝廣東鹽大使。金瞿兩家聯姻,可說是門當戶對,雙方都是世代相繼的官宦望族,在地方上都稱得上體麵人家。可是,衡玉和稚彬卻判若兩人。比起終日賦閑,無所事事的丈夫來,衡玉在學識修養和理家才幹上,都高出稚彬一大截。衡玉是金家的次女,極受父母家人的鍾愛。她自小聰明伶俐,又愛讀書,文史詩賦都有修養,未出嫁時,已會做詩填詞,並能寫得一手工整娟秀的小楷。衡玉嫁到瞿家以後,也得到婆母的喜歡,老太太常常在人們麵前誇讚自己的兒媳婦有學問,說:“如果稚彬也能象我家媳婦那樣有學問,考科甲就很容易了。”衡玉心地善良,性情溫和,人又勤快能幹;並以助人為樂,尤其願意幫助窮人,就是在以後家境困難的時候,她也還常常竭盡綿薄之力去幫助窮苦的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