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考官!您好!
我已經準備好了,可以開始了麼!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大雁塔-大唐芙蓉園參觀遊覽。我是此次大雁塔-大唐芙蓉園的導遊員小趙,我很榮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遊覽,下麵將由我來為大家講解大雁塔-大唐芙蓉園。
距離西安市中心4公裏的慈恩寺,是全國重點文物寺院。寺院內的大雁塔是國家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 也是西安市的標誌性建築。慈恩寺初名為“無漏寺”。
在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時,因生母文德皇後早逝,為補報慈母大恩重修此寺, 改名為“大慈恩寺”。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 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著顯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規模。玄奘是大慈恩寺第一任住持方丈,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玄奘與唐貞觀三年(629年)從長安出發,遊學西域。他單人獨騎沿著“絲綢之路”, 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經過整整三年的艱難跋涉和五萬餘裏孤征,終於達到佛教聖地天竺,如願以償地就學於著名的那爛陀寺拜戒賢長老為師。後又用了五年時間在天竺佛國尋道。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攜經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載譽回到長安。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該寺首任主持,興建大雁塔,用於收藏從天竺帶回的舍利、佛像和經卷,並專心致力於佛經翻譯事業。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師為了妥善安置他自印度帶回的經像和舍利,奏請高宗允許,修建了大雁塔。玄奘法師親自設計監督,親自運土搬磚。塔初設計時,完全按照印度形式,高180尺,後來建成了高5層,磚表土心的實心塔。後因磚縫草木叢生,漸次頹廢。後來在武則天長安年年(701-704年),改建為十層可攀登的塔。但此塔也在風雨中頹敗,唐後期改建為七層磚塔。人們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大概就是由此而來。
後經後唐、 明清, 多次改造維修, 特別是在明代萬曆年間又在塔的外表砌了一層青磚, 完全保持了原唐代塔體造型,形成大雁塔現在麵貌。大雁塔是一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錐形磚塔。磨磚對縫, 造型雄偉現塔高64.7米,共七層,塔體呈方錐形,底層每邊長25米, 每層四麵均有券門, 塔內裝有樓梯,可以登到大雁塔頂層,俯瞰四周秀麗景色,令人心曠神怡。大雁塔基座皆有石門,門楣門框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及磚雕對聯。底層南門洞兩側嵌置碑石,西龕是由右向左書寫,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文、時任中書令的大書法家褚遂良手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東龕是由左向右書寫,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人稱“二聖三絕碑”他們都讚揚了玄奘法師對佛教所做出的貢獻。大雁塔也曾是唐朝新中進士的題名之地, 即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雁塔題名。但可惜的是雁塔題名已經看不到了。唐朝新中進士,均在大雁塔內題名, 以至於後世以“雁塔題名”代稱進士及第。現存大量曆代題記,僅明、清朝時期鄉試舉人效仿唐代進士留下的雁塔題名碑就有二百餘通。進入南門, 洞壁兩側鑲嵌有多通明代題名碑,其中“名題雁塔,天地間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乃當時“雁塔”之風光寫照。
此外,還有描寫玄奘輝煌一生的《玄奘負笈像碑》、《玄奘譯經圖碑》。在塔內一層通天明柱之上,懸掛著四幅長聯,寫的是唐代的曆史、人物、故事。
一層塔內,還設有古塔常識及中國名塔照片展,展示了佛塔的起源與發展,佛塔的結構和分類。塔座登道的東側墁磚處,平臥有一通“玄奘取經跬步足跡石”,所刻圖案生動地反映了玄奘當年西天取經的傳說故事, 以及他萬裏征途、始於跬步的奮鬥精神。
雁塔二層的塔室內,供奉著一尊銅質鎏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像, 係明初寶貴文物,被視為“定塔之寶”。到此遊覽的遊客爭先禮拜瞻仰。在兩側的塔壁上,還附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壁畫兩幅以及現代名人書法多幅,多是唐代詩人登臨大雁塔有感而發的詩句。